<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1-19 11:29 原文鏈接: TheScientist:最熱門基因組研究

      The Scientist雜志是由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現為湯姆森路透科技集團)的創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創辦的一份雙周刊報紙,后又轉變為一本每月出版的雜志,同時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線新聞。主要刊登生命科學相關信息,并幫助科學家分析研究的,以協助決策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鑒于近年來基因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The Scientist雜志推出了“Genome Digest”,與大家分享熱門的基因組研究成果。

      1.這項研究采用中國紅陽品種獼猴桃,利用高通量測序手段完成了世界首個獼猴桃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工作。

      研究使用Illumina Hiseq2000測序方法,140X覆蓋度,利用包含4,301個SLAF標記的高密度遺傳圖譜輔助scaffold序列組裝到29個染色體上,最終結果獲得基因組大小為616.1Mb,包含39,040個基因,高雜合率(1.05%),scaffold N50為647K。

      S. Huang et al., “Draft genome of the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3640, 2013.

      2.這項研究完成了一類細菌:Xanthomonas fuscans subsp. fuscans (Xff)的完整基因組測序,這將有助于了解這種細菌的致病機理和演化歷史。

      A. Darrasse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Xanthomonas fuscans subsp. fuscansstrain 4834-R reveals that flagellar motility is not a general feature of xanthomonads,” BMC Genomics, doi:10.1186/1471-2164-14-761, 2013.

      3.這同樣是一項由中國學者完成的研究——由南京師范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鱀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通過對白鱀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并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

      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楊光教授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周旭明、孫鳳明和徐士霞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參加單位還包括南京醫科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

      研究人員采用新一代測序Illumina平臺獲得了高深度的白鱀豚基因組。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白鱀豚具有較慢的分子鐘(molecular clock),基因組在氧化還原、鐵離子結合等基因發生了基因家族擴張,而嗅覺基因家族則出現收縮,同時一些色素相關基因則發生了假基因化。進一步研究則揭示了白鱀豚基因組在視覺、味覺、大腦發育以及回聲定位等功能基因方面都出現了選擇性適應進化。通過重測了另外3個白鱀豚個體的基因組序列,發現白鱀豚基因組的遺傳雜合度明顯低于迄今已報道的其它哺乳動物基因組。種群歷史分析顯示,該物種在末次盛冰期的末期曾經歷過一次較為嚴重的種群瓶頸效應,而古氣候及海平面變化與此次種群波動密切相關。

      X. Zhou et al., “Baiji genomes reveal low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new insights into secondary aquatic adapt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3708, 2013.

      4.來自意大利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完成了Polynucleobacter necessarius完整基因組測序。

      V. Boscaro et al., “Polynucleobacter necessarius, a model for genome reduction in both free-living and symbiotic bacteria,” PNAS, doi:10.1073/pnas.1316687110, 2013.

      5.這項研究完成了Ictalurus punctatus全基因組與其它四種模式動物的比對,這四種模式動物包括斑馬魚、清鳉(medaka)、Tetraodon和stickleback。

      Y. Jiang et al., “Whole gen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with four model fish species,” BMC Genomics, doi:10.1186/1471-2164-14-780, 2013.

    相關文章

    2項新冠研究入選,2020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過揭示Xa7高抗、廣譜、持久、耐熱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機制,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奠定了基礎。白葉枯病是我......

    中國專家學者取得基因編輯治療研究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癥,該病愈后易復發,并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該病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根治的現狀困擾著醫生和患者。記者12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

    中國科學家成功鑒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

    改變一個基因楊樹不再“飄雪”

      楊樹在全球廣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樹種之一。但是楊樹飛絮為自身帶來了不少“差評”,嚴重制約了楊樹產業的發展。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少花粉楊樹品種培......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據在線發表于《自然·通信》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關,即艾滋病的病因)。這一突......

    科學家獲得首個兩型結實植物基因組

      地上/下兩型結實是被子植物中一類獨特的結實方式。被子植物中13科24個屬存在兩型結實現象,兩型豆為豆科兩型豆屬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分布于中國......

    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蛋白質組學更精準打擊癌癥

    近日,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權威獎勵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賀福初榮獲蛋白質組學杰出成就獎。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

    “追捕”艾滋病毒五十年探尋“隱秘的角落”

     “性感染的最小年齡才13歲,最大的86歲。”提到這兩個數字,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性病艾滋病門診主任孫麗君神情黯然。13歲,花樣年華;86歲,耄耋老者。他們本不應該被艾滋病毒“俘獲”,更不可......

    賦能中國基因產業因美納全線產品亮相第三屆進博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11月05-10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因美納(Illumina)攜全線基因測序產品亮相進博會,同時也是全球行業領先的高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