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作言院士出席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
朱作言院士作大會特邀報告 10月9日至12日,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在中國青島舉行,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及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60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圍繞可持續水產養殖、海洋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海洋微生物、極端環境微生物、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宏基因組和生物固碳等主題展開了廣泛熱烈的學術研討。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院士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并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Fish in China的大會特邀報告。報告中,朱作言院士回顧了轉基因魚育種研究在中國的誕生及隨后在國內外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介紹了目前國內外轉基因魚育種研究領域的現狀,全面系統地報告了水生生物所轉基因魚育種研究團隊在快速生長轉“全魚”GH基因鯉魚家系研制、食品安全研究、種......閱讀全文
朱作言院士出席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
朱作言院士作大會特邀報告? 10月9日至12日,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在中國青島舉行,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及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60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圍繞可持續水產養殖、海洋分子生物學和
朱作言院士:為什么不怕雜交卻怕轉基因
世界首例轉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誕生 聽到“開個微博或微信公號來講講轉基因”這樣的提議,一些科學家臉色一黯。 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對于普通的科學問題或許有效,但要是談轉基因,恐怕處境難堪。 這種疑慮也許會在2016年有所改變。1月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確保
朱作言院士:讓中國轉基因鯉魚盡快“游”向餐桌
最近,一家美國公司宣布其轉基因三文魚已上市銷售,這是第一種獲準上人類餐桌的轉基因動物產品。鮮為人知的是,全球最早培育成功轉基因魚的是中國科學家。那為什么中國的轉基因魚遲遲未能上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有關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知識還需加強普及,打消公眾的疑慮,推動中國
朱作言:世界上第一條轉基因魚為何沒有上市
11月19日,美國FDA批準轉基因三文魚上市,這是世界上首例被批準產業化的食用轉基因魚。這在國際上引起轟動,中國輿論也高度關注這一事件。 眾多媒體沒有報道的是,中國曾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轉基因魚的國家。早在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領銜的團隊就已經將重組人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爭論-20年后看會是一場笑話
轉基因名字讓人恐慌,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轉基因這個名字,我不太喜歡。因為別人聽了,什么是轉基因啊,轉個什么基因啊,老百姓聽了就恐慌。”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
朱作言院士:擴大保護區-留住江豚微笑
又一頭江豚死亡。3月8日,它在鄱陽湖口江西九江鋼廠第四碼頭附近被發現。 作為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了近50年的研究人員,朱作言呼吁,作為長江最后的豚類,江豚不能再走白鱀豚的老路。在不放棄就地保護的同時,大力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并擴大其保護規模,是目前拯救該物種最緊迫的任務和最
朱作言-鄭永飛:如何辦好中國科技期刊
有感于某些外國科技期刊 郭紅松繪 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之一,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然而,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類學術期刊(以下簡稱“科技期刊”)。因為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導致大量的本土優秀科學論文“交錢發出去”
朱作言院士:國家實驗室建設不能“平地起高樓”
“國家實驗室建設需要冷靜的考慮,不能盲目地把既有資源全部打亂,在一片‘平地’上重新起步,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中科院院士朱作言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了國家實驗室未來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朱作言指出,政府提出建設國家實驗室的設想后,很多地方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之所以這么來勁,
王大元:不要低估了中國科學家的創新水平和能力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以來,全世界商業化的主要轉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土豆以及苜蓿、番木瓜、甜菜、西葫蘆(squash)等其它幾種小作物。其中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分別占各自作物全球種植總面積的75%、80%、75%、35%。美國一半的農田種植的是轉基因作物。全世界7
朱作言黎樂民:中國科技期刊爭稿源-轉變評價體系很重要
2000年以來中國學者的SCI論文增長308%,其中在中國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126%,在海外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434%;1999—2009年中國大陸作者的高影響力論文 (被引用位列各學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國大陸期刊發表。 166
美國首準轉基因三文魚上市:稱營養安全無虞-中國是老師
11月19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轉基因三文魚(學名為大西洋鮭魚)上市,成為全球第一個進入市場的轉基因動物食品。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再次引發了人們廣泛熱烈的爭論。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轉基因魚類科研領域,中國科學家一直處于最前沿。 198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領銜的中國
海洋生物技術高端論壇在青島召開
會議現場 1月21日,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生物技術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海洋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生物技術高端論壇”在青島召開。 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和湖沼學會海洋生物技術分會理事長、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秦
專家談轉基因動物食用安全性-稱須避免潛在風險
轉基因蔬菜已是餐桌上的常見食物,而轉基因動物還很少出現于餐桌。轉基因動物能否擺上餐桌?在擺上餐桌前,還有哪些“難關”要闖? 不久前,中國科協舉行了第59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轉基因水產動植物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眾多科學家就轉基因動物上餐桌展開了討論。要食用,先“
34年前-中國研制出世界首批轉基因魚
8月13日發表文章稱,8月初,美國水豐技術公司向加拿大客戶賣出4000多公斤轉基因三文魚的消息傳出。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轉基因魚的國家。但因為無標準可循無辦法可依,一直無法進入市場。 以下為文章全文: 1990年《紐約時報》稱,中國這個研究領先美國3年 轉
掘金“藍土”:海洋生物技術助力藥物研究
據預測,至2030年,將形成1000億元規模的海洋生物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群,達到中等海洋生物技術強國水平,為2050年全面建設成為世界海洋生物技術強國奠定基礎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我國海洋科技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困難亟待克服?當我們強調海洋經濟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對海洋有了深入
我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嚴重滯后
12月25日,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講座在中科院數學院思源樓報告廳舉行。此次報告會由中科院人事局與科學傳播局共同組織。原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副院長許智宏,《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分別為現場觀眾作了題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轉基因作物》《解讀轉基因黃河鯉》的科普報告。中科院科學傳播
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首次在青島召開
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開幕式 10月9日,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9日在青島開幕,共吸引了6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加,這也是國際海洋生物技術領域學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學術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辦,300多位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
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
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10月9日在青島開幕,共吸引了6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加,這也是國際海洋生物技術領域學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學術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 據介紹,參加這次會議的300多位國外專家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與會專家將圍繞可持
淡水生態學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召開學術委員會議
1月13至14日,淡水生態學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武漢召開。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實到7人)、實驗室依托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領導班子以及實驗室科技人員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朱作言院士主持。所長趙進東院士致歡迎辭。黨委書
三亞成立熱帶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
3月14日,記者從三亞市有關部門獲悉,該市近日成立熱帶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加大對海洋生物資源研究開發的力度。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在水產南繁、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評價、海洋生物增養殖、海洋環境保護與修復、海洋生物功能食品與藥物、水產品加工等領域開展研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三)
3.4分子標記技術與遺傳多樣性研究了將魚類基因內含子作為遺傳多樣性評價指標的可行性,應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幾種海洋生物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了南美白對蝦消化酶基因的多態性;利用寄生性原生動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組DNA的間隔區序列作標記檢測環境水體中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應用18S和5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二)
2.3病原生物學與免疫隨著海洋環境逐漸惡化和海水養殖的規模化發展,病害問題已成為制約世界海水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因子之一。開展病原生物(如細菌、病毒等)致病機理、傳播途徑及其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術的基礎;同時,開展海水養殖生物分子免疫學和免疫遺傳學的研究,弄清海水魚、蝦、貝類的免疫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一)
近10年來,由于海洋在沿海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類對海洋環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征的認識不斷深入,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的開發利用極大地促進了海洋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的迅速發展。1989年首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以下簡稱MPS大會)在日本召開時僅有幾十人參加,而1997年第四屆I
朱健康教授發表PNAS轉基因研究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和美國普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二月一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植物在干旱條件下生存的一個重要機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這項研究表明,通過轉基因技術提升PYL9蛋白的生產水平,可以顯著提升水稻和
水生所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謀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
朱玉賢院士(左一)作報告 4月8日至9日,應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邀請,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主任朱玉賢院士、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主任王世強教授等一行10位專家學者到
轉基因鯉魚何時上餐桌?
中國的轉基因鯉魚在技術上已經做好了產業化準備,但是要拿到安全證書,真正送上人們的餐桌,可能還需要長時間的等待。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 ▲圖為AquaBounty轉基因鮭魚農場培育的轉基因鮭魚。(視覺中國/圖) 2015年11月美國批準轉基因大西洋鮭魚上市,加拿大半年后也批準這一食
我國將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3日表示,今后我國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推動公眾和媒體理性全面地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 韓俊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就《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解讀等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作上述表示的。根據《意見》,我
第六屆韓國海洋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召開
11月16日至18日,第六屆韓國海洋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召開,會議主題為“Development of Ecobiotechnology and Green Marine Compounds”,來自日本、印度、中國臺灣、中國學者作大會報告,南海海洋所劉永宏研員是受邀的5人之一,作題為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大有前途的新技術
剛剛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科學普及”,“轉基因”幾個字眼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在今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對相關問題作出了回應。 由于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欠缺,導致人們容易對它產生焦慮心理。對此,韓俊表示,“轉基因,我們首先應
袁隆平委員:莫將轉基因食品“妖魔化”
全國政協討論會上,各路記者紛紛向雜交水稻育種權威袁隆平委員提問:“轉基因糧食究竟安全不安全?我國有必要實施轉基因項目嗎?” 袁隆平在無黨派人士界別討論會上率先發言:“分子育種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我們常規育種已經差不多到極限了,要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就要借助于分子技術,而轉基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