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不久前發布的《2010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傳出好消息:在各國的努力下,地球大氣臭氧層已停止損耗,不再變薄,到本世紀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復。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萊恩·巴里認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極臭氧已經停止損耗,不過尚未遞增。” 在此之前,不斷有研究組織和科學家發表報告,對大氣臭氧層未來的變化給出種種預測。多數科學家認為,大氣臭氧層損耗速度已經減緩,南極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南極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將是2068年以后的事。 人們對大氣臭氧層損耗的高度關注是完全應該的。因為大氣中臭氧的損耗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存。在聯合國的積極協調下,國際社會于1985年簽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并于1987年制定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具體確定了保護臭氧層的原則和國際合作框架。迄今為止,190多個國家加入了這一公約和議定書。由于國際社會采取了有效措施,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等消耗臭......閱讀全文
專家稱北極上空同溫層云狀物惡化了臭氧濃度減少情況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新研究發現,在詭異的冷溫輔助下,這個冬天同溫層危險的“美麗”云狀物剝去了北極大氣層中具有保護作用的臭氧層。科學家猜測北極第一個臭氧洞或已形成。 所謂的臭氧洞,又稱臭氧層空洞,是大氣平流層中臭氧濃度大量減少的空域,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地球臭氧洞正在愈合,但是依據《蒙特利爾協議》的評估數據,我們仍需做得更好。圖片來源于網絡 1987年發布的《蒙特利爾協議》督促人們采取行動管制消耗臭氧的人造氣體排放。日前,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2018年臭氧消耗評估報告顯示,目前臭氧層正在繼續恢復。 自21
1869年11月第一期《Nature》出版,為了紀念,Nature特別推出了150周年紀念版,其中將探討自然與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專刊內容“10 extraordinary Nature papers”用一系列評論性文章點評了10篇關鍵論文的重要性和持久影響。這10篇文章分別是: 發現
一項最新氣候科學建模顯示,如果近期三氯氟甲烷(CFC-11)排放增長持續下去,可能會讓南極臭氧洞的恢復時間延遲10年以上。目前認為,CFC-11的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新增排放并未找到來源,但如果能設法快速暫緩,則可以將這一延遲時間控制在幾年以內。相關研究發表于20日英國《自然
臭氧洞 北京時間5月8日消息 據《獨立報》報道,臭氧洞被認為是20世紀末期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的高層大氣發現了臭氧洞,這一重大發現促使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n
12個國家的40多位“臭氧”專家,今年到鄭州來論“霾”。昨日,聯合國環境署臭氧損耗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2014年會暨全球與區域環境問題國際研討會在鄭州開幕,這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主辦、鄭州大學承辦,預計24日形成和提交4年一度的臭氧評估報告。 [議題]討論臭氧對人體影響 評委會共同主席、澳大利亞環
英國《自然》雜志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系。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而使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干燥區的共同
瑞典皇家科學院克勞福德獎(Crafoord Prize)委員會近日公布獲得瑞典“2018年地球科學獎”克勞福德獎的名單,美國科學家Manuke Syukuro和Susan Solomon因在氣候研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幫助人類在應對當代最大的全球性挑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認識而獲獎。 美國普林斯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6日報道題:金星也有臭氧洞。 很久以前,金星被看作是地球的雙胞胎,直到測量出的溫度表明,它是一個由于失控溫室效應導致的極其酷熱的星球。現在,歐洲“金星快車”探測器發現了地球和金星共同擁有的一個新特點———臭氧層。 這一發現有助于宇航員在其他星球上找到
需要有化學和物理學的專業技術知識才能充分認識環境大氣和設計出相關的大氣模型,例如環境大氣中污染物分布的模型。在這一研究領域中,德國伍珀塔爾大學大氣物理工作組采用了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技術。 圖1. Koppmann教授考慮了所有空中交通規定而設計、制造的齊柏林飛艇采集大氣樣本用的取樣設
人類與環境污染宣戰,始自卡森《寂靜的春天》環保吶喊。卡森揭露了資本主導的大型污染企業和制藥公司向環境釋放污染物,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后,國際組織、各國政要紛紛采取了相應的行動,試圖拯救日益危機的地球生態系統。這個計劃從1971年人類環境宣言就開始了,直到后來各種公約出現。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國際
北京時間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地球深處,一個活動劇烈的熔巖核產生一個具有讓地球抵御毀滅性太陽風能力的磁場。這個保護性區域延伸數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響從全球通信、動物遷徙到天氣模式等各個方面。但這個對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的磁場在過去200年中減弱了15%。科學家稱,這可能是地球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