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鹽所主辦無鉛高性能壓電材料國際研討會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主辦,上海紅外與遙感學會和上海硅酸鹽協會協辦的無鉛高性能壓電材料國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ead-Free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IWLFFM-2010),于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隆重舉行,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126名代表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就無鉛鐵電壓電材料(包括單晶、陶瓷、薄膜、復合材料)的制備、結構、性能及器件應用等主題進行了交流。本次會議組織委員會主席為羅豪甦研究員,組委會秘書長為李永祥研究員。 尋找可以與傳統的高性能鉛基鐵電壓電材料(如PZT陶瓷)相媲美的無鉛鐵電壓電材料是當前國際鐵電壓電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已經受到各國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廣泛重視。上海硅酸鹽所副所長劉巖在本次會議開幕式上致歡迎詞,強調了無鉛鐵電、壓電材料在當代社會與科技領域的重要意義,并希望進......閱讀全文
上海硅酸鹽所主辦無鉛高性能壓電材料國際研討會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主辦,上海紅外與遙感學會和上海硅酸鹽協會協辦的無鉛高性能壓電材料國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ead-Free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IWLFFM-2010),于2010年10月2
上海硅酸鹽所與中航607所開展技術交流
9月26日,應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邀請,中航607所特種器件部副部長龍佩敏一行到上海硅酸鹽所進行技術交流。 在前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607所需求,上海硅酸鹽所研究人員作了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相關領域研究進展的9個報告。隨后,雙方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并在鐵氧體和低溫共燒陶瓷(LTCC)、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常青訪問上海硅酸鹽所
座談會現場 3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常青、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李俊九、韓中科技合作中心首席代表李春根等一行5人訪問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題調研中韓科技合作情況。上海硅酸鹽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龍根,副所長陳立東及部分承擔過基金委中
上海硅酸鹽所:新型納米材料“解聚”腫瘤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有所上升,且多數發現時即為中晚期。與之相對,結直腸癌的治療尤其是低位結直腸癌的治療目前仍面臨巨大挑戰:人工結直腸造口給患者帶來沉重身體及心理負擔,放化療治療會導致骨髓抑制等嚴重并發癥,臨床亟需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療方式,緩解患者癥狀的同時減少并發癥。 上海硅酸鹽所施劍林
墨西哥CINVESTAV研究所Velumanis教授訪問上海硅酸鹽所
Velumanis教授作學術報告 10月31日,應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李國榮研究員和王紹榮研究員邀請,墨西哥CINVESTAV研究所電子工程部Velumanis教授訪問上海硅酸鹽所,并作了題為Ceramic nanostructures and its applica
基金委:杰出青年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評審組名單
關于發布2020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組成的公告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0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 姓氏筆畫排序)如下: 丁希侖,丁明,馬秀良,馬於光,馬隆龍,王習東,王云鵬,王華明,王齊華,王時
上海硅酸鹽所舉行“東生講壇”啟動儀式
今年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材料科學家嚴東生誕辰100周年。為大力弘揚他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推動學術交流與開放合作,上海硅酸鹽所設立了以嚴東生名字命名的科學講壇,致力于打造集思想性、學術性、開放性、時代性于一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家講壇。5月18日,上海硅酸鹽所在嘉定園區舉行
上海硅酸鹽所ZnO導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國榮科研團隊在ZnO導電陶瓷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通過晶粒及晶界缺陷設計的方法,成功消除了ZnO晶界處的肖特基勢壘,制備出高導電的ZnO陶瓷,其室溫下的電導率高達1.9×105 Sm-1;同時缺陷設計也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熱導率,使該陶瓷呈現良好的高溫熱電性
上海硅酸鹽所氟基電池研究獲進展
開發高能量密度電池是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等長續航和大規模儲能體系的長期追求目標。鋰金屬氟基電池能夠通過多電子轉移和高電位的轉換反應,具備實現高能量密度儲能的潛質(理論上接近1000Wh/kg 和1800 Wh/L);相比分子轉換型鋰硫和鋰氧電池,能夠更好地規避由反應限域困難引發的正極活性物質損失和
七項目通過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項目評審
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評審會日前在北京召開。 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在開幕式上講話強調,重大項目在評審中要重視項目的學科交叉,通過學科交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好貫通性研究工作,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進而掌握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要重視評審專家意見,立項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