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摩擦學者學會(Japanese Society of Tribologist)和日本巖手大學聯合承辦的2010中-日摩擦學高層論壇于11月7日至8日在日本盛岡的巖手大學舉行。來自國內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等單位的10名專家學者以及日本代表共4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此次高層論壇展示了中日雙方近年來在摩擦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動態,為推動中國和日本摩擦學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交流合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薛群基院士作了題為Recent progress of lubricating materials research的大會主旨報告。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員作了題為Multi-scale nanocomposite carbon-based tribological coatings的大會邀請報告。11月9日會議代表參觀了日本精工株式會......閱讀全文
第六屆中國國際摩擦學會議(6th CIST) (2011 年8 月19 日~22 日,中國蘭州) 佰匯興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將參加于2011 年8 月19 日至22 日在蘭州舉辦的第6 屆中國摩擦學國際會議(CIST 2011),CIST 2011會議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
據國際摩擦學理事會官方網站報道,經國際摩擦學會評獎委員會評審,國際摩擦學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2011 年“國際摩擦學金獎(Tribology Gold Medal)”,授予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該獎項每年獎勵一位在摩擦學領域做出突出
全世界工業能源的1/3被摩擦損耗掉,人體內存在各種摩擦,如關節的摩擦;管腔(血管、氣管、消化道、排泄道)內的摩擦;運動產生的肌肉、肌腱間的摩擦等。由于摩擦可以引起人體許多生理變化和疾病。 生物摩擦學(biotrobology)是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潤滑為中心,基于生物體材料的流變性質,研究摩
目前,烏克蘭在髖關節造形術臨床應用中主要使用進口產品,因為同類產品在烏市場上幾乎沒有。進口產品成本高,使得手術成本增加,導致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因此,在烏克蘭開發國產關節造形術產品,為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提供醫療技術保障尤為重要。 據了解,烏克蘭患者目前被置換的鉸鏈式假體大多是由鈷鉻鉬合金和高分子
潤濕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于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濕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干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污功能。此
2012全國設備潤滑管理與實用技術培訓班(昆明)通知各有關單位: “潤滑”是一門傳統的設備管理技術,隨著現代設備向大型、精密、自動化發展,對“潤滑”這門傳統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何采用先進的潤滑技術和管理方法,減少設備的異常磨損,減少備件消耗,降低能源損失,保障設備的安全運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制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忠、劉璐琪和清華大學教授徐志平合作,設計和發展了微納鼓泡力學實驗技術,精確表征了雙層石墨烯層間的范德華剪切作用,相關研究成果Measuring Interlayer Shear Stress in Bilayer Graphe
將仿生學與納米科學相結合,開展用于摩擦學領域的仿生結構、功能及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的研究,可在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為摩擦學領域所使用的新型結構、功能及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提供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自然界中很多動植物表面都具有穩定的超疏水性,它們既擁有高接
浸潤性是材料的重要屬性之一,根據材料表面對水的極端潤濕性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超親水和超疏水材料。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體表皮都具有極端的潤濕性。例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表面具有優異的疏水性能,從而可以實現自我清潔;魚的皮膚具有極強的親水性,因而可以在水下對油具有很強的排斥作用,從而能夠保證魚不被海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仿生摩擦學課題組近年來從仿生角度出發,構筑了多種具有特殊浸潤性的微納復合結構界面材料。近期,研究人員將棉花膨脹分散溶解在氯化鋅溶液中,進而在其纖維上摻雜了多種硬脂酸鹽,通過簡單的抽濾、壓片干燥,得到了多種彩色超疏水紙。此外,在常見的沙子表面,通過
劉維民院士獲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在4月20日至23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摩擦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維民獲得“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劉維民是我國摩擦學領域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201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5年入選亞太材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石墨烯-非晶碳復合薄膜的制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是石墨的基本結構單元,因其獨特的電子傳輸性、量子力學性、電學性和高的比表面積性質,近年來受到物理和材料學界的極大重視。目前
作為一種新型的儲能器件,超級電容器因其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能瞬間大電流快速充放電、工作溫度范圍寬、無記憶效應、免維護、安全、無污染等特點,在電動汽車、不間斷電源、航空航天、軍事等諸多領域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倍受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廣泛關注,成為當前化學電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中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鋁合金表面多層梯度碳基復合薄膜構筑與防護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以鋁合金為代表的輕合金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兵器、機械、汽車、交通、石油化工、紡織、印刷等行業,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中大量涉及到輕合金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金屬氮化物的制備和電化學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氮化鈦具有非常優異的機械及物理化學性能,在硬質薄膜、光學薄膜、集成電路和熱傳導涂層等領域顯示出極大的應用前景。氮化鈦同樣具
具有高比表面積、孔徑尺寸可調及大孔容的有序介孔材料因其在催化、氣體分離、藥物載體、氣體傳感及電化學能源存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研究組在有序介孔材料制備及其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研究人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紙離子注入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Carbon (2011,49,3141-3147)上。 離子注入是一種常用的材料表面改性技術,可對材料
經過公開征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89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名單,確定有效申請85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石墨烯基陰極材料場發射特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石墨烯具有極高的電導率、極快的電子傳輸速度、高硬度、高比表面積以及室溫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輸運器件
摩擦是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源于滑動界面上離散原子間的相互阻礙作用,其能量耗散模式取決于滑移能壘與自身力學性能的競爭。界面阻力極低的狀態稱為超低摩擦,是摩擦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學術界主要通過結構潤滑和連續滑動兩種方式來實現超低摩擦。結構潤滑通過構建非公度界面結構,有效地降低滑動能壘實現低摩
11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12新型材料和摩擦學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來自全國30多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150余名摩擦學和材料學者匯聚一堂,共同研討近年來新型材料和摩擦學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 蘭州化物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1年 6月11日,在線油液監測技術專題研討會在武漢理工大學隆重召開。本屆研討會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會油液監測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工程院謝友柏院士,摩擦學會理事楊其明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葛世榮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理事嚴新平教授,中國摩擦學學會理事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石墨烯基多層薄膜的構筑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由氧化石墨烯(GO)外層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自組裝底層修飾的硅基片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接枝了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分子,成功地構筑了疏水的APTES-GO-OT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閻興斌研究員帶領的低維材料摩擦學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復合材料的摩擦學研究上獲得了新進展。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為人工關節軟骨(關節臼)材料,與金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在共同征集“2013年度中以NSFC-ISF合作研究項目”期間共受理有效申請85項,在 NSFC和ISF各自組織專家進行評審的基礎上,經雙方協商,確定以下12個項目獲得批準,執行期限為3年(2013.10-20
石墨烯氧化物在單晶硅基底上的多步組裝示意圖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聚合物摩擦學組在石墨烯(Graphene)薄膜研制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石墨烯是單層碳原子緊密排列而形成的一種炭質新材料,具有單層二維蜂窩狀(Honeycomb)晶格結構,是目
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是減少環境污染及實現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重要途徑。開發高效、穩定的制氫催化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石墨烯材料因其具有比表面積大、導電性好、穩定性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的研究中。但目前為止,石墨烯材料還僅僅作為催化劑的載體使用,通過助催化劑的負載或者雜原子摻雜等
近日,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峰研究小組在國內首次提出原位合成離子液體添加劑的概念,并從瀉藥中提取主要成分多庫酯鈉,原位合成既經濟又環保的離子液體。日前,該項成果在《應用材料與界面》《國際摩擦學》《摩擦學快報》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申請5項發明專利。 2001年
石墨烯具有二維薄層結構,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新型潤滑材料。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具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在微觀接觸尺度下具有超滑特性,在宏觀接觸方式下展現出摩擦學特性,但是均依賴于理想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因此,實現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的調控對于獲得優異的摩擦學性能、推動其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
續(二)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依托單位256天然半導體礦物日光催化效應李艷北京大學257無機納米電催化材料的構筑與應用探索李彥光蘇州大學258二維材料的理論研究李亞飛南京師范大學259微納米力學李曉雁清華大學260高速電互連技術李曉春上海交通大學261矢量光場操控反法拉第效應及納米尺度光磁反轉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