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放緩基礎研究不能緩
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入新常態后,如何保證國家財政和全社會繼續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防止和消除投入下滑對原始創新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一直懸在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心頭。他帶著一份呼吁“加快完善強化基礎研究的投入體系”的提案來到今年兩會。“我國現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基礎研究面臨新的挑戰。”王梅祥說,“即便經濟發展放緩,基礎研究的投入也應該得到保證。”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雖近年來持續增加,但在R&D總投入中的比例以及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比例一直過低。基礎研究占研發總經費的比例長期徘徊在5%,如2012年基礎研究占R&D經費比例為4.8%,2013年還降到了4.7%。”王梅祥說,“中央財政民口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比例約15%,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基礎研究占R&D投入約20%;而在美國,聯邦政府民口科技投入中超過50%用于基礎研究。” 和王梅祥......閱讀全文
蓄力領跑:基礎研究投入“看漲”
??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對外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多年徘徊在5%,這個數字被網友調侃為中國特色規律。那么,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能夠說明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全貌,這個數字背后又隱藏了什么
Nature:中國承諾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李克強總理在上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承諾對基礎科學的支持????? 上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Li Keqiang)發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預算報告,讓中國科學界了解到了他們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觀察人士則謹慎地表示為了鼓勵創新,國家應該將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礎研究上來,遠離急功近
基礎研究投入:少,但沒那么少
“如果跟美國比,我們的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的比例確實不高。但另一方面,中美兩國的計算口徑不同, 我們的基礎研究投入也不像外界說的那么少。” 3月8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走進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團,現場回應了部分代表、委員關注的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偏低的問題。 “我國研發投入本來就比較少,
投入基礎研究 地方嘗到了甜頭
“建議國家盡快批復依托中科大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組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代表團提交的關于支持安徽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議,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地方積
國務院發文 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增加研發投入
6月11日,國務院公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民生科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科學》: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望推動基礎研究
11月24日,《科學》網站刊登題為《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望推動基礎研究》(China Hopes to Boost Basic Research as Overall R&D Spending Soars)的報道,關注中國的研發投入以及科研建設。 報道詳細介紹了中國最近公布的第二次
我國基礎研究研發投入比首超6%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了6%。”昨天上午舉行的2021中國生物材料大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介紹。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處在世界前列。”高瑞平說,這一領域,發達國家的投入比重在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競爭性支持比例偏高、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普遍偏低等現象,課題組建議要進一步厘清基礎研究活動范疇和主要載體,明確大學與國立科研機構的使命和定位,客觀認識當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動力與實力、基礎研究投入的政府聯合治理等關鍵問題。 ■郭雯 康小明 呂秋培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
中青報:投入遞增,何以我國基礎研究依然尷尬
“一個30歲的人,如果是學藝術的,也許他已經成名,家財萬貫;而一個30歲的研究人員,還處在知識的積累中。科學家都是‘苦行僧’,有信仰、有毅力方能成功。而成功的時候也許已經一把年紀了。所以不是還有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快速成名,抄襲、剽竊嗎?”?去年12月26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孫萬儒教授,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