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產業大變臉:全循環讓產業變綠
煤炭是山西的名片。在共和國的成長歷程中,山西煤炭似血液般輸往全國,支撐起工業發展的脊梁,留給自己的是污染和產業結構畸重、失衡。 過去五年,煤炭大省山西以開展中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謹慎布局,以煤炭資源整合強勢“收官”,實現了在保障能源供應與安全生產雙重壓力下的奮力前行和艱難轉身。未來五年,讓煤變綠、循環、清潔、高端,全面實施資源型地區的轉型發展的新藍圖,又讓人心動。 “老賬漸還不欠新賬”補償煤炭開采生態成本 兩指寬的裂縫、散落的磚塊、被壓彎了的支柱,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椒仲村村民蔡貴根在這樣的窯洞內住了好幾年。附近煤礦多年井下開采,使他家的窯洞出現裂縫。2009年,蔡貴根搬進新樓房,他說:“再不用擔心半夜窯洞會塌下來了。” 蔡貴根的搬遷始于2006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一年后試點工作正式實施,山西出臺了向煤礦征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提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和煤......閱讀全文
生態環境中心在生態補償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作為聯系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和受益者、整合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補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受益者的成本效益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生計變化關注很少,影響著生態補償項目的公平性與效率。尤其是生態補償項目參與者受到補償后的生計變化,可能通過影響區域經濟結構
年征160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 山西治煤礦生態
全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場會近日在山西召開。煤炭大省山西近幾年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探索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的經驗,得到與會代表的肯定。 “十一五”以來,山西在全國率先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實施了一系列綜合配套政策措施。山西按照每噸煤平均征
煤炭開采引發生態環境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截至2011年底,全國井工煤礦采煤沉陷損毀土地已達100萬公頃。據不完全統計,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兩淮基地和魯西基地的未來搬遷人數就要達到273.34萬,這一人數將超過三峽130多萬移民的總數。”近日,在2012北京國際生態修復論壇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所長胡
科學引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助生態環境綠色發展
我國能源稟賦富煤、少油、貧氣,短期內煤炭仍為我國主要的能源結構。而因燃煤引起的大氣污染不容小覷,在綠色發展的背景下,相關人士認為,科學引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并適當延長其產業鏈是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同時,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也被列入“十
《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研究》出版發行
?封面? ? ? ?中國農科院供圖近日,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梅旭榮研究員等合著的《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指出,農業生態補償至今未有統一的概念,但學術界一致認為是一種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政策手段,類似于世界貿易組織(WTO
山西煤炭產業"大變臉":"全循環"讓產業變"綠"
煤炭是山西的名片。在共和國的成長歷程中,山西煤炭似血液般輸往全國,支撐起工業發展的脊梁,留給自己的是污染和產業結構畸重、失衡。 過去五年,煤炭大省山西以開展中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謹慎布局,以煤炭資源整合強勢“收官”,實現了在保障能源供應與安全生產雙重壓力下的奮力前行和艱難轉身。未來
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取得重要性成果 2月28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師范大學等單位承擔的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進行了成果評價。專家組認為,項目通過定量核算青海省生態價值、全面梳理生態責任、深入挖掘生態潛力,系
水專項加快完善生態補償技術 推動生態補償全面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雖然我國流域生態補償已經形成了國家推動和地方自發實踐并行的省、市、縣多層次的補償模式,但是除了國家推動的新安江流域、汀江-韓江流域、九洲江流域、東江流域、引灤入津等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以及陜西與甘肅自發建立的跨省渭河
提高補償標準 蘇州生態補償機制“發酵”
蘇州市自2010年在江蘇省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來,市、區兩級財政已累計撥付生態補償資金32727萬元,用以支持生態敏感地區“不開發”。 從2013年起,蘇州市決定在生態補償方面擴面提質,進一步擴大生態補償范圍,提高生態補償標準。 惠及范圍有多大? 財政累計撥付資金32727萬
解讀保護生態環境國家標準:以標準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
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標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是今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10月10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33項國家標準,涉及到健康安全、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等多個領域。其中,屬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標準有24項,涉及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鹵鎢燈能效限定及節能評價、包裝能量回收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