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國際評估助推中國科研環境改革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的時機 “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不僅要求出科研成果,也要求出一批在國際上被認可、在具體領域成為權威的科學家。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家要做深入的研究,做出原創性、突破性的成果,對所在領域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科學家不應被評估體制逼迫著大躍進式地發表論文。建立一個學術專家主導的科研評估體系,可以幫助科學家做系統性、深入性、長久性的研究工作。” 王小凡是美國杜克大學藥理和癌癥生物學系教授,從2008年初到今年9月,他組織、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領域的8個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醫學院的國際評估。日前,他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的中國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時機,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可以極大推進中國科研環境的改革。 他說:“科學評估不僅只是計算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的影響因子,而應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課題意義、科研進展、國際......閱讀全文
王小凡:國際評估助推中國科研環境改革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的時機 “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不僅要求出科研成果,也要求出一批在國際上被認可、在具體領域成為權威的科學家。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家要做深入的研究,做出原創性、突破性的成果,對所在領域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科學家不應被評估體制逼迫著大躍進
王小凡:不贊成“彎道超車”
我不太贊成‘彎道超車’的說法和做法”,在10月27日舉行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中科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王小凡直言,沒有長時間基礎性、原創性研究的積累,即使某些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但基礎研究鋪的不夠寬,想的不夠遠,今后仍然有可能出現“卡脖子”事件。 在王小凡看來,基礎科
王小凡:中國科學正處改革良機
大多數科研人員以真正出成果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資源而自豪 “我相信,大多數科研系統的行政管理人員是想把事情做好,但一些過時的制度、法規、政策妨礙了他們更好地為科學服務;大多數科研人員也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真正出成果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資源而自豪,因為他們都知道,無論是
王小凡:逆境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
著名生物學家王小凡說自己最感謝的人是鄧小平。如果沒有這位偉人,他都無法想象如今的自己能否坐在美國杜克大學的實驗室里,拿著儀器安心地做著生物實驗,成為該校的終身教授,并成為生物化學領域主要學術雜志《生物化學期刊》的第一位亞裔副主編。 幾乎和鄧小平有關的“好政策”,王小凡都趕上了:“文革”后恢
王小凡:創造條件讓她們為國出力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創造條件讓她們為國出力 王小凡清楚記得,10年前,當他第一次到清華大學座談時,一位女生的問題讓他震驚:“在中國,這么多的女生上大學、讀博士,比如在座的有一半是女生,但教授中的女性卻非常少,我覺得我們將來沒有前途。” 今天,在中國兩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也只有5%;
王小凡:國家醫學教育已到危機關頭
王小凡是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和癌癥生物系講席教授,今年4月回國時,他參加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辦的校友和在校學生座談會,結合對國內其它一些醫學院的了解,深感國家的醫學教育已經到了一個危機關頭。 “醫學教育不同于理工科教育,它有學制長、實踐性強和成本高的特點。美國有統一的醫生培養制度
深化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
?? 北京7月3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以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王小凡:大學自主權應分配給學術主體及其代表
“從國家層面講,應該在給大學自主權的同時,考慮如何分配權力的問題。我認為,自主權應分配給學術主體和他們的代表。當然,改革也不能一刀切、走極端,大學里凡事都讓教授投票決定是不現實的。” “我回國就是為了解情況,幫助找出重要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最近,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9月25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并與北大師生座談交流。王小凡圍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這一主題,分享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他的個人體會。交流會開始前,郝平會見了王小凡。副校長龔旗煌等陪同會見。交流會由學科建設辦公室、科學研究部聯合舉辦,學科
中科院2013國際科技合作獎揭曉 拉曼王小凡教授獲獎
中科院2013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日前揭曉。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拉曼教授和美國杜克大學王小凡教授因在與中科院的國際科技合作中作出突出貢獻而獲獎。 拉曼現任巴基斯坦科學院院長、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副院長和伊斯蘭國家科學組織帶頭人,是穆斯林國家中首位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的專家。他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