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今日材料》發表智能所評述論文
最近,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與傳感器件研究中心劉錦淮研究員和黃行九研究員等合作撰寫的綜述論文《基于電信號的納米間隙生物傳感器件》(Electrical nanogap devices for biosensing)在《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期刊上發表。期刊評審人一致認為,論文提供了非常詳細的納米間隙電學傳感器件研究方面的信息,對于該方向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今日材料》是國際材料科技與學術領域著名的評論期刊,影響因子為11.452(2009年),在“多學科類別——材料科學”的191種核心學術期刊中排名第四(2008年)。 近年來,納米間隙生物傳感器件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該評述論文從分子間相互作用特征和組裝單元尺寸逐級變化的角度出發,結合組裝單元的對稱性傳遞,總結了目前多級組裝方法構筑低維分子納米結構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論文結合國內外納米......閱讀全文
斑馬魚基礎研究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生物傳感器的結構
生物傳感器由 分子識別部分(敏感元件)和轉換部分(換能器)構成: 以分子識別部分去識別被測目標,是可以引起某種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主要功能元件。分子識別部分是生物傳感器選擇性測定的基礎。 把生物活性表達的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物理或化學換能器(傳感器) 各種生物傳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結構:包括一種
酶生物傳感器簡介
酶生物傳感器的基本結構單元是由物質識別元件(固定化酶膜)和信號轉換器(基體電極)組成.當酶膜上發生酶促反應時,產生的電活性物質由基體電極對其響應.基體電極的作用是使化學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從而加以檢測,基體電極可采用碳質電極(石噩電板、玻碳電極、碳棚電極)、R 電極及相應的修飾電極。
什么是生物傳感器
1)光纖傳感器光纖傳感器技術是隨著光導纖維實用化和光通信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嶄新的技術。光纖傳感器與傳統的各類傳感器相比有許多特點,如靈敏度高.抗電磁干擾能力強,耐腐蝕,絕緣性好,結構簡單,體積小.耗電少,光路有可撓曲性,以及便于實現遙測等。光纖傳感器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利用光纖本身的某種敏感特
生物傳感器的分類
用 固定化生物成分或 生物體作為敏感元件的傳感器稱為生物傳感器(biosensor)。生物傳感器并不專指用 于生物技術領域的傳感器,它的應用領域還包括環境監測、醫療衛生和食品檢驗等。生物傳感器主要有下面三種分類命名方式: 1.根據生物傳感器中分子 識別元件即敏感元件可分為五類: 酶傳感器(en
紙基生物傳感器
紙基生物傳感器正成為滿足環境保護需求的醫療診斷傳感器。 用于診斷的生物傳感器 家庭可使用(Home-based)的生物傳感器已經改變了社會對醫療診斷的看法。生物傳感器是能夠通過換能器將目標分析物的生物信息轉化為定量信號的集成式分析裝置。生物傳感器的設計一般為一次性測試條,在現場進行快速、簡單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赴杭州調研
2017年12月16日至18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浙江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和國家海洋局二所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海洋局二所所長李家彪院士、浙江省科技廳周國輝廳長、之江實驗室朱世強主任等分別陪同調研。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赴天津調研
2017年12月4日至5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校長鐘登華,南開大學黨委書記魏大鵬和校長龔克等分別陪同調研。 葉玉江司長一行參觀調研了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
基礎研究怎么補短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
目標導向,牽引基礎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5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