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修改水土保持法遏制嚴峻水土流失狀況
中國的水土保持法在實施近20年后首次進行了修訂。12月25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法律。相關人士表示,修改水土保持法的目的是通過法律形式,遏制中國日益嚴峻的水土流失狀況,保住秀美山川。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國水利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亟待治理的則有近200萬平方公里。 每年水土流失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2.25%左右,帶來的生態環境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水土流失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水利部部長陳雷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水土流失防治進程與國家生態建設的總體目標差距很大,加強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的迫切需......閱讀全文
我國首次修改水土保持法 遏制嚴峻水土流失狀況
中國的水土保持法在實施近20年后首次進行了修訂。12月25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法律。相關人士表示,修改水土保持法的目的是通過法律形式,遏制中國日益嚴峻的水土流失狀況,保住秀美山川。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
水土保持法修訂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保持法修訂草案23日首次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修訂草案規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水土流失治理。 草案對水土保持規劃、預防、治理、監測和監督等作出修訂。中國水利部副部長周英表示,水土保持規劃方面,草案規定水土流失調查制度,縣級以上
農村水土流失不容忽視
近年來,農田改造、鄉村道路建設、宅基地復墾開展得如火如荼,農田有效利用面積增加,交通運輸條件得以改善。然而,濫砍濫伐、不合理礦石開采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自然災害,給農田、河流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形勢依然嚴峻,如水庫邊緣堆積大量泥沙,鄉村公路和機耕道滑坡嚴重,農田被沙石堆滿等。
京大規模建設加劇水土流失 十一五人為水土流失700萬噸
在當前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與水資源短缺、污水治理、城市內澇、山洪泥石流、霧霾、沙塵暴之間的聯系更加凸顯。昨天下午,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聽取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北京市實施辦法》實施情況報告。報告稱,大規模建設導致北京人為水土
打造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標準”
在福建晉江,因民營經濟發展的獨特價值,誕生了為人熟知的“晉江經驗”。同在福建境內、距晉江400多公里的龍巖市長汀縣,一個看似寂寂無聞的山區縣,也正創造著我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寶貴樣本經驗。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上個世紀80年代,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曾一度高達979
西藏地區水土流失有加劇危險
來自中科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沿西藏中東部地區的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開展了土壤侵蝕調查。他們發現,西藏自治區土壤侵蝕過程復雜多樣,而伴隨著該地區氣候環境暖濕化的發展,水土流失有進一步加劇的危險。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水土保持通報》。 據了解,
呼和浩特水土保持條例下月施行
經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準,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會全面修訂的《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條例》將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 據悉,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會結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工作現狀,經過大量調研、充分論證、反復修改,全面修訂了《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條例》。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有效控制
日前,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長江流域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結果顯示,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達到3585.03萬公頃,水土流失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區域水土情況有所好轉。 長江委新聞發言人徐德毅稱,普查工作耗時3年,范圍包括長江流域、西南諸河(瀾滄江以西)和西北諸河(西藏境內),內容包括流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 威脅生態安全
新《水土保持法》的審議通過,是我國水利和水土保持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對新時期水土保持事業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實現水土資源可
減少47.2% 三峽重慶庫區水土流失管理效果明顯
重慶市最新發布的水土保持公報顯示,2018年重慶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2.58萬平方公里。其中,三峽重慶庫區水土流失面積1.61萬平方公里,相比1999年減少了47.2%,區域蓄水保土能力得到提高,減沙、攔沙效果明顯。 重慶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持“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重慶市依托國家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