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南海Ⅰ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像這樣的沉船,在中國領海有2000條以上。但我國現有的技術裝備還遠未適應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需要。從全國范圍看,出土文物保護急需科技支撐歷史深處渴望現代科技光芒。 各類歷史遺跡等40萬處,館藏珍貴文物2388萬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2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1處……這是個無可爭議的文明古國! 由于保護和修復手段落后,超過半數的館藏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缺乏現場保護手段,許多珍貴文物出土后即遭破壞;由于檢測和技術手段落后,大量遺址遭受風化、水害、霉菌的危害;由于博物館展示手段的落后,我國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僅為美國本土人數的六分之一…… 這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相對落后的現狀! 如何讓現代科技的光芒照亮我們絢爛多彩、綿延不斷的5000年中華文明?在6月9日———第二......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21日,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國家圖書館順利舉行。本屆年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儀器耗材廠商的200余位專家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近日在廣東調研時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本出路在自主創新。他希望廣東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
飛納電鏡于2017年5月27日順利通過海南省博物館的驗收。海南省博物館已動工建設的二期工程將依托“華光礁i號”沉船的保護修復及沉船中出水的近萬件瓷器,重點展示與南海歷史、海上絲路、地緣政治和海洋生物礦產資源等方面有關的文物和標本。那么,飛納電鏡是如何觀察海底沉船文物的呢?只需三步走:第一步,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