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張立新主持的“氮、鉀、甜菜堿提高玉米抗旱性的機理研究和抗旱型葉面肥開發與示范”項目,近日在楊凌通過了由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氮、鉀、甜菜堿調控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其效果和作用機理受到植物生理生態和營養研究者的重視。但目前國內外尚未深入開展針對氮、鉀、甜菜堿尤其是氮形態的玉米抗旱機理的系統研究工作。 我國北方主要作物玉米對干旱脅迫比較敏感,在我國2000多萬公頃玉米中有2/3為旱作玉米,經常因干旱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氮、鉀、甜菜堿的合理施用是提高作物抗旱性較為經濟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從生物特性和生理反應等方面揭示氮、鉀、甜菜堿增強玉米抗旱性的效果和機理,尤其是從干旱脅迫下甜菜堿累積及其效應的氮形態調控入手,揭示甜菜堿的代謝調控機理和介導甜菜堿累積的上游信號傳遞途徑,并基于氮、鉀、甜菜堿的抗旱效果開發和......閱讀全文
水分虧缺是一種最普遍的影響植物生產力的環境脅迫,盡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區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幾乎整個生育期對水分的要求都比較多;而果樹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虧缺的影響。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進行抗旱育種顯得特別重要。抗旱育種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擁有抗性資源的
7月10日電:由河北省農業科學院旱作所承擔建設的“河北省農作物抗旱研究實驗室”日前通過專家組驗收,被納入省級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河北省旱作所借助農作物抗旱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后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培育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抗病抗逆研究中又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擬南芥的類受體激酶ERECTA在植物抗逆中貢獻較大,其與合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于2015年8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自然-生物技術》上。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持續高溫和作物病害等
轉基因技術,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交流和目標基因的定向轉移,解決常規育種技術難以克服的抗病蟲、耐逆、產量、品質等方面而著稱于世。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已累計批準21種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應用,涉及100多個轉化體,13類目標性狀,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著重于發展抗性轉基因
干旱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子之一,但是植物對干旱耐受性的潛在分子機制卻仍不清楚。據報道,WRKY轉錄因子在植物適應非生物脅迫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WRKY蛋白質是一個轉錄調控因子大家族,在擬南芥中有74個成員,大量研究證實,WRKY基因家族各成員參與調控植物的抗逆反應及其信號轉導途徑
近年來,轉基因品種安全性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和民眾中引起了一些爭議,這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不應稱之為“妖魔化”,也不擬采取“堅決遏制負面輿論”的做法。毋庸置疑,轉基因育種技術將以巨大的潛力引領未來,對于增強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支撐我國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