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利用“開”“關”控制動物本能恐懼反應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日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研究有望為進一步解析包括恐懼情緒在內的物種繁衍生存基本神經環路特征和精神疾病的發生機制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 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蔚鵬飛等人在研究中發現,上丘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會特異性地響應天敵威脅的視覺刺激,通過丘腦的快速中繼通路將信號傳輸至外側杏仁核,并持續激活杏仁核神經元的活動。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地“關閉”或者“打開”這條通路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這條通路特異性地介導了動物本能恐懼反應的產生。 恐懼情感是物種進化與生存過程中最重要和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情緒表征之一,恐懼刺激可以激發生物個體的防御行為。然而,大腦中的“恐懼情感”到底是由哪一類神經元操縱一直是個謎。 王立平團隊通過與中科院多家研究機構協同攻關,應用光感基因神經環路調控等技術,解析出存在于大腦皮層下的一類特定類型神經元,可以針對視覺的威脅刺激信息在毫秒級給予快速處......閱讀全文
恐懼和焦慮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害怕是面臨威脅性情境時的情緒反應,當害怕顯著超過了應有的程度時稱為恐懼;在無現實威脅時,感到的害怕或擔心則稱為焦慮。過去曾經認為情緒很難用神經科學的方法探討,而現在情緒已成為神經科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對恐懼和焦慮的神經通路及發生機制的研究已獲得很大進展。這類研究是在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采用了新的
先天性恐懼的神經環路解析方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富強課題組與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段樹民和汪浩課題組合作,在先天性恐懼開關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 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動物行為學和病毒逆向追蹤等方法進行研
研究揭示人腦如何表征恐懼情緒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神經療法·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neuSCAN)與美國達特茅斯學院Tor Wager教授團隊合作一項關于人腦如何表征恐懼情緒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預測恐懼程度的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神經表征(neural si
研究揭示人腦如何表征恐懼情緒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神經療法·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neuSCAN)與美國達特茅斯學院Tor Wager教授團隊合作一項關于人腦如何表征恐懼情緒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預測恐懼程度的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神經表征(neural
大腦神經環路“紅綠燈”失控會導致社交恐懼
美國東部時間3月18日,國際期刊《神經元》報道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徐晗教授團隊利用自主構建的小鼠模型,在前額葉皮層發現一條導致小鼠社交恐懼行為的新神經環路。 目前,社交恐懼癥發生機制不甚清楚,且尚無令人滿意的療法。徐晗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小鼠條件性社交恐懼造模系統。運用條件性社交恐懼小鼠模
恐懼或源于遺傳祖先的恐懼記憶
有些人會對特定的動物、場景等表現出特別的恐懼,醫學上稱為“恐懼癥”。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恐懼記憶會讓實驗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生化學改變,這種變化會遺傳給后代,讓它們對某種事物產生天生的恐懼感。 美國埃默里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電擊等手段讓實驗鼠對櫻花的氣味產生恐懼感,然后讓它們進行繁殖。
Inscopix在研究消除條件恐懼關鍵的應用
Tonegawa教授在2020年的新年之際為我們帶來了他的新作品,使用Inscopix nVista超微顯微成像技術證明了恐懼消退記憶的形成并儲存在一個遺傳上截然不同的基底外側杏仁核(BLA)神經元群中,該神經元群驅動獎勵行為并抑制了基底外側杏仁核中原本的恐懼神經元。???要點?恐懼消退記憶需要
腦智卓越中心解析痕跡型恐懼關聯學習的神經機制
7月22日,《細胞報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earning-prolonged maintenance of stimulus information in CA1 and Subiculum during trace fear condition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
我國科學家解析痕跡型恐懼關聯學習的神經機制
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需要將前后間隔發生的事件進行關聯,形成聯合型情景記憶,幫助人們根據先前信息預測后續事件并做出行為反應。在神經科學研究中,常用痕跡型條件恐懼行為范式(TFC)探究這種不連續事件關聯學習的神經機制。基于TFC邏輯的行為范式常用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認知測試以及情緒異常的精神疾病研究,
暗示與關聯條件恐懼(場景恐懼實驗fcs)
暗示與關聯條件恐懼(cued and contextual fear conditioning)是基于巴普洛夫條件反射而建立的。它測定動物學習、記憶不悅經歷(aversive experience)和環境暗示之間關聯的能力。常用聲音或光暗示作為條件刺激(conditioning stim
密集恐懼——CML
前? 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屬于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MPN)。源于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異常,具有特異性Ph染色體和/或BCR-ABL1融合基因。[1]?
研究表明恐懼會扭曲人類對距離的判斷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世上總有很多讓人類感到害怕的動物,但事實上,無論是鯊魚還是蜘蛛,這些動物看起來如此危險的主要原因是我們自身的恐懼使得這些動物看起來比實際上距離我們更近。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以及倫敦大學的研究學者表示,恐懼往往會扭曲我們對靠近的物體的感知,導致我們低估了這些危險動物的距離。
Inscopix應用觀察獎勵編碼的神經元對恐懼的抑制(一)
本篇,小編將分享給大家的是 發表在 Neuron 上 題為 “Amygdala Reward Neurons Form and Store Fear Extinction Memory”的文章,這項研究通過使用Inscopix自由活動超微顯微鈣成像指出:??負責編碼獎勵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記憶,并抑制
Inscopix應用觀察獎勵編碼的神經元對恐懼的抑制(二)
當老鼠接受恐懼滅絕訓練時,科學家使用Inscopix超微顯微鈣成像系統觀察了BLA中不同神經群的活動。他們發現,在經歷恐懼消退的小鼠中,Ppp1r1b細胞更活躍,而Rspo2細胞則更不活躍。他們還發現,雖然Rspo2細胞主要被電擊激活,并在恐懼消退時受到抑制,但Ppp1r1b細胞在滅絕記憶訓練和恢復
浙大學者發現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環路“紅綠燈”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團隊在小鼠腦部發現了一條導致社交恐懼行為的神經環路,該成果將為臨床上開發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持。3月18日晚間,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神經元》。 徐晗介紹說,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
我國發現壓力應激強化視覺恐懼信號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研究大腦如何處理重要的輸入信號并輸出恰當的行為對我們理解大腦正常的工作機理至關重要,其中,對于恐懼信號的處理生死攸關,在進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眾多的精神疾病中,恐懼信息的處理異常比如被害妄想癥、創傷后綜合癥等也很常見,背后的機理并不清楚,針對性的治療也困難重重。圖1:壓力激活腦干的藍斑核團,
復旦大學研究提出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談及“恐懼”,人們難免會“色變”。尤其是遭受創傷后產生的恐懼,宛如一枚“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撩撥心弦”。為了解決恐懼情緒造成的“連鎖反應”,目前多采用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等綜合策略,以克制恐懼的“反彈”。然而,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的持續性一經中斷,原有恐懼便會再次涌上心頭。 這一問題引起了復旦
尿糖加號的恐懼
? ? 一位老年新發糖尿病患者,口服藥吃了之后,血糖降下去,尿糖的加號卻多了起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血糖、尿糖,以哪個為準? ? 一位患者打來電話,講述他的困惑。原來,這是一位65歲的糖尿病患者,他在7月份的一次檢查中,偶然發現尿糖有一個加號。醫生提示他可能有糖尿病,讓他查血糖。后來查出空
(場景恐懼實驗)條件恐懼訓練對大鼠行為活動的影響
摘要:目的 誘導焦慮反應模型,觀察焦慮反應對大鼠行為活動的影響。方法 條件恐懼訓練,行為檢測。結果 連續4d的條件恐懼訓練后,與對照組相比, F344大鼠在木僵行為實驗中木僵反應增多884%( P
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
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 、儲存 、提取 、消退等過程 , 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 , 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 - CS) ,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進展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儲存、提取、消退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CS),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
恐懼癥的簡介
恐懼癥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處境是外在的,盡管當時并無危險。恐怖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癥狀。當事人極力回避所害怕的處境,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對象極不相稱,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發作。
髕骨恐懼試驗檢查什么
髕骨恐懼試驗是專門測量髕骨穩定性的試驗,這個試驗用來判斷髕骨是不是很容易脫位,髕骨周圍的韌帶是不是比較結實比較緊張,很多人以前可能并不發生脫位,但是現在的影像學方面表現就不像是髕骨脫位的解剖形態,這時候通過髕骨恐懼試驗可以判斷髕骨內側的韌帶是不是有松弛、斷裂或者存在髕骨脫位的風險。 髕骨恐懼試
場景恐懼實驗方法
暗示與關聯條件恐懼(cued and contextual fear conditioning)也加場景恐懼實驗,是基于巴普洛夫條件反射而建立的。它測定動物學習、記憶不悅經歷(aversive experience)和環境暗示之間關聯的能力。常用聲音或光暗示作為條件刺激(conditioni
最新研究——“恐怖分子”多巴胺如何參與人類恐懼記憶形成
習得恐懼是一種進化形成的神經機制,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近年來嚙齒類動物研究表明,在恐懼記憶形成過程中,多巴胺在杏仁核中起著重要的因果作用,但多巴胺在人類恐懼習得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在多巴胺功能降低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杏仁核功能受損,但在類多巴胺治療后可以恢復功能。然而沒有大腦
一劑見效:研究稱催產素有助消除恐懼焦慮
德國波恩大學心理學家莫尼卡·埃克施泰因最近發表了一個自己設計的研究項目成果,其內容很簡單,把一種荷爾蒙注入62名參與試驗者的鼻腔中,希望能消除他們的恐懼,對多數人來說,這還真的有效。 這種荷爾蒙名為催產素,由于它在母子關系、社會關系和男女性關系(發生性關系時荷爾蒙水平激增)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
大腦發育早期就會本能恐懼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自然賦予的、無需學習的對天敵或其他危險刺激的本能恐懼起于大腦發育早期。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徐楠杰課題組與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孫蘇亞博士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這篇論文,正是分子ephrin-B3引領神經元在大腦的海馬與杏仁核間形
存儲恐懼記憶,大腦很節能
一聲巨響、凄厲的尖叫……被嚇得呆若木雞,一動不動的體驗,你有嗎? 再次聽到類似聲音,即使時隔多年,恐懼也會被重新勾起。大腦如何存儲恐懼記憶的?昨天23點上線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他們不僅發現了大腦存儲恐懼記憶的重要神經通路,還順藤摸瓜,找
恐懼癥的病癥體征
恐懼癥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對某一物體或處境爆發一次焦慮發作為先驅,患者雖知這種恐怖是過份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觸或脫離所恐怖對象時,則表現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為。恐懼對象可歸納為三類: 一、處境恐懼:對街道、廣場、公共場所、高處或密室等處境恐懼,因此不敢出門,而回避這些場所。 二
恐懼癥的心理分析
常見的恐懼癥有疑病恐懼、絕癥恐懼、恐高、恐過馬路、心臟恐懼癥、意外恐懼等,這些恐懼癥都無一例外地,無意識地將他內心的恐懼意象外化了。比如,害怕癌癥的恐懼者,是癌癥這一象征死亡觀念激活了他早期生命受威脅的恐懼體驗,即將這一原發性恐懼意象——死亡外化為了癌癥。恐懼過馬路的患者,是過馬路的情景會喚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