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轉基因:爭議為何變成爭吵?
前不久發生的轉基因“崔盧激辯”,無疑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科學對話。不過,諸如此類將爭議演變為爭吵的場面,在近年來公眾所關心的爭議性科學話題中時有發生。科學傳播學者由此反思,他們所推崇的平等對話究竟為何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公眾參與科學的科學傳播模式,又為何難以實現?當下的種種問題,都需要科學傳播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認真探索,其中面臨的挑戰恐怕難以輕易克服,但要讓科學對話得出有建設性的結果,恐怕舍此無他。 ■賈鶴鵬(美國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媒體科技傳播研究室) 繼發布赴美國調查轉基因的紀錄片并獲得廣泛關注后,央視前主持人崔永元日前再次因轉基因議題引發媒體熱議。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并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演講提問環節,崔永元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生物學家盧大儒爆發了長達17分鐘的口舌之爭。 這段“激辯”視頻被發布到網上后引發了強烈反響。贊同崔......閱讀全文
廣州分院舉辦公眾科學日-助力公眾“玩轉”科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44.shtm5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活動以“遇見科學,預見未來”為主題,設計了科普報告、科普集市、科學圖片展等多種形式,集中向公眾展示了廣州分院系統研究所相關科普知識
科學走下“神壇”引爆公眾科學日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陰雨襲來,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上午9點,國家天文臺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 5月19日、20日,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所屬120個院屬科研單位“
《公眾科學素質測評指標框架》發布
11月30日,以“提升科學素質 共建綠色家園”為主題的2021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京舉辦。大會發布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籌委會2021形成的主要工作成果《公眾科學素質測評指標框架》,旨在服務、指導不同國家和地區以“開放、信任、合作”的態度,對公眾科學素質進行科學測量和精準施策。公眾科學素質的測
聚焦“科學教育與人類未來”-促進公眾科學素質
全球知識鴻溝和發展鴻溝仍然存在,放眼未來,深化務實合作,采取有力的行動,提升世界公眾的科學素質是全球科技領域共同應對人類的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重要舉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9月17日舉行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表示。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國家整體素質和人的全面發
Science: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對話科學
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樣,我們聚焦科學。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并不局限于科學。 近日,慈善家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夫婦在華盛頓參加慶祝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150周年的會議。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蓋茨夫婦科學院最高榮譽——公共福利獎章。蓋茨基金會自2000年成立以來,改變了國際公共衛生事業的軌跡,并向全球衛生和
水生所專家參加“中瑞科學對話”活動
吳振斌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9月13日至17日,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中國科學院、瑞士聯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國—瑞士科學界、產業界、政府間對話”在上海世博會瑞士國家
答疑!甲流高發,公眾如何科學應對?
答疑!甲流高發,公眾如何科學應對? 中國疾控中心流感監測顯示,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流感活動水平上升,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絕對優勢。什么是甲流?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得了流感應該如何治療?如何科學預防流感?記者采訪疾控專家和傳染病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什么是甲流? 陜西省疾控中心
穆榮平:科學地講科學,才能贏得公眾信任
日前,一份名為《科研之信:公眾注視下的科研人員》顯示,中國受訪科研人員認為,科研關注度的提升能夠在“增進社會效益”(55%)、“影響政策制定”(48%)以及“提升科研質量”(47%)三個方面帶來積極影響,但“公眾對于科研和科研開展方式的理解不足”(52%)也讓其感到擔憂。 對于科學的社會公信力面
中國科學家將向公眾公布科學咨詢報告
中國科學院和其他機構提供有影響力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正在醞釀一場變革,以使其為中國政府提供更好的建議,并更多地引導公眾行為。 其中一個重要設想就是公開其咨詢報告的內容。“今后中科院的咨詢報告,只要不是涉密的,都要向公眾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上個月(4月15日)舉辦的一場高規
穆榮平:科學地講科學,才能贏得公眾信任
日前,一份名為《科研之信:公眾注視下的科研人員》顯示,中國受訪科研人員認為,科研關注度的提升能夠在“增進社會效益”(55%)、“影響政策制定”(48%)以及“提升科研質量”(47%)三個方面帶來積極影響,但“公眾對于科研和科研開展方式的理解不足”(52%)也讓其感到擔憂。 對于科學的社會公信力
中國科協舉辦中日科學家對話活動
?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中日兩國面臨的共同社會問題,10月23日,主題為“智能科技應對老齡化社會”的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活動在京舉辦。這是一場由中國科協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共同主辦的雙邊學術交流活動,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三次。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宋軍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科協一直
科學家用納米粒子和大腦“對話”
電流是大腦的語言,而如今人們可以在沒有導線或植入體的情況下和它對話。納米粒子能通過放電刺激大腦區域,從而提供了治療腦部疾病的新方式。它甚至有一天可能會帶來電腦和人腦之間數據的日常交流。 一種在2004年發現的材料使其成為可能。磁電納米粒子(MENs)受到外部磁場刺激時會產生電場。如果這種納米粒
對話汪品先:科學家為啥不敢“紅”?
湯加火山爆發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去年發布的科普視頻《海島火山爆發竟然那么危險?》《海底火山爆發對我們有影響嗎?》又迎來一波觀看轉發潮。 但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不會就這個話題繼續發布相關作品:“能講的已經在過去的視頻里講了,我不會追熱點,只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情。” “我
跨越千年相逢,對話古今科學
?????本文內容非商業廣告,僅供專業人士參考。關于島津? ? ?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是(株)島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資,在中國設立的現地法人公司,在中國全境擁有13個分公司,事業規模不斷擴大。其下設有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成都分析中心,并擁有覆蓋全國30個省的銷售代理 ????
2019未來科學大獎高峰論壇舉辦-跨學科對話使科學“激蕩”
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13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此間舉辦的2019未來科學大獎高峰論壇上,24位國內外知名院所和高校的學者,針對具備前沿、交叉、應用特征的學科或領域進行探討。 研討會聚焦未來生物技術、黑洞、未來精準醫療、枚舉幾何和超弦理論、智能系統、量子器件與材料、未來計算、新分子制造等時下最
科學點燃青春-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話青少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86.shtm10月17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話青少年活動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6位獲獎科學家向近300位青少年作報告,并與他們深度交流,以激發青少年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中科院理化所公眾科學日:感受科學的“魔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47.shtm“它為什么能跑那么快?”5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大廳里,一個小男孩拿著竹鑷子夾起冒著“白霧”的小方塊,小心翼翼地放在磁鐵“軌道”上,只輕輕一撥,小方塊便如過山車一般順著
林群:當前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科研項目投入雖然很大,但卻唯獨少了科普經費。目前科學家從事科普只是盡義務,很難申請到經費。科普教育還要依賴大科學家。當年華羅庚做講座,全國有百萬人在聽,我做講座就只有幾十個人,這就是差距。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
“愛科學-向未來”——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帶來哪些新玩意?
為了向社會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5月21日,大連化物所第23屆公眾科學日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同時也是中科院第18屆公眾科學日和大連市科技活動周活動的組成部分。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活動繼續以“云上”直播的方式向公眾開放。 今夜,我們關心科學
評論:轉基因紛爭凸顯公眾科學精神匱乏
如果你想在飯桌上吵架,或讓大家陷入尷尬的沉默,可以聊聊轉基因。前幾天《自然》旗下一本雜志發表的《轉基因食品公眾認知:中國消費者調查》顯示,中國公眾挺轉、中立和反轉比例分別為11.9%、46.7%和41.4%。 圍繞轉基因的紛爭,顯示出我們民族還相當欠缺科學精神,具體說來,分三個方面。
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科技界“基礎設施”讓科學對話更順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71.shtm
科技界“基礎設施”讓科學對話更順暢
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名詞都有明確的科學意涵,它們的規范釋義離不開各界專家們的持續貢獻,科技名詞規范統一之后,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的“對話”也就是科普工作才能順暢開展。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前不久聯合發布了國際單位制新詞頭中文名稱。新詞頭的中文名稱為:容[那]、柔[托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 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么我們這么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
中科院計算所公眾科學日:科幻點燃科學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43.shtm5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計算研究所一層大廳里擠滿了人,很多人手里一把折扇,折扇的正面是紅色,代表0,寫著“神計”,背面是藍色,代表1,寫著“妙算”。這把折扇是計算所為第19屆公眾開放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在北京舉行
9月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宣布,本月17日至19日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首次在北京舉行,屆時將有多個相關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科技類非政府組織以及科技傳播行業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商業界人士共同參與大會。與此同時
2021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閉幕
11月29日至12月3日,2021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于在北京采用線下線上結合方式舉辦。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在閉幕致辭中表示,應加快推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建設,進一步搭建公眾科學素質交流合作的全球平臺和有效機制,切實促進全球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為有效解決諸如氣候變化、公共衛
日本科學界反思如何重獲公眾信任
日本科學委員會主席大西隆希望科學界能為公共事務提供更多建議。 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部的9級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嘯和核電站事故,給日本社會造成沉重打擊,也嚴重挫傷了公眾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信任。災難之后如何重獲公眾的信任是今天日本科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據《科學》雜志在線新聞報
科技觀察:大人,公眾科學日里的尷尬存在
我是個大人,一個沒帶孩子的大人。沒帶孩子,我發現自己成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上尷尬的存在。 14日上午,我站在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科普展廳的風洞模型旁,盡可能探著身子聽工作人員講解。身后有家長說:有大人擋著,孩子看不了。我忙站到一邊,把身后的幾個小孩子扒拉到跟前。 在一片混亂中,工作人員說了什么,
英公眾與科學家爆發“轉基因沖突”
英國的一塊轉基因試驗田日前遭到抗議者的破壞。?一位抗議者在試圖破壞英國洛桑研究所位于哈普敦的一塊轉基因(GM)小麥田后于5月20日被警方逮捕。 洛桑研究所的公關主管Darren Hughes表示,這次襲擊損壞了柵欄,以及環繞小麥試驗田周圍的一些“緩沖帶”農作物,但對試驗田的破壞“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