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中國山地科學:承載防災減災科學使命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地流淌著幸福。今天是汶川地震七周年紀念日,也是國家防災減災日,讓我們關注在探索道路上前行的中國山地科學。 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重點內容看,山地的特殊性越發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區域,這無不與山地承載著巨大的生態服務與水資源供給等功能有密切關聯。同時,我國山區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著極其復雜的人地關系大背景,山地的重要性、脆弱性及其多樣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足以讓其關注度進入公眾認知和高層決策的視野中。 全面小康,難點在山區 2013年4月至6月間,中科院學部咨詢項目“中西部山區發展若干戰略問題與基本策略研究”在孫鴻烈、傅伯杰、鄭度、劉昌......閱讀全文

    中國山地科學:承載防災減災科學使命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

    成都山地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

      11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講壇由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主任李愛農研究員主持,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廖克開壇并作了生動翔實的學術報告。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三十余人聆聽了此次報告。  廖克院士結合近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山地汞誘捕效應”

      全球地表面積約有27%為山地(廣義,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而且全球有將近22%的人口生活在山地地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山國家,廣義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共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我國的山地面積不僅廣大,而且地勢高峻,其中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超過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0%。因此,

    成都山地所領導調研寶興縣生態產業發展情況

      12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鄧偉研究員、四川省環保廳邵志軍副巡視員等赴寶興縣考察,并與該縣縣委書記韓冰等縣領導就該縣生態經濟發展思路展開座談研討。   12月16日,鄧偉一行考察了寶興縣石材企業—四川漢龍石材工業園,聽取了企業經營狀況、減污控排、節能生產等方面的匯報

    中國科學家通過鳥類研究發現山地生物保護規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11月26日稱,他們在對鳥類多樣性保護研究中,發現山區生物保護規律。這一成果,將對亞洲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設計具有積極意義。   科學家通過對云南哀牢山區域鳥類時空分布規律研究發現,盡管研究區域并不是很大,但鳥類組成的空間異質性極高,鳥類組成沿海拔梯度的變化最快,

    科學家為山地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建言獻策

    文化服務是山地生態系統提供的重要服務,對發展山區經濟、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交通方式是文化服務利用的重要因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山區文化服務可達性有直接影響。當前山區地質災害與文化服務的關系研究還相對比較欠缺。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團隊在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研究

    成都山地所山區發展研究中心舉行學術研討會

      1月4日,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山區發展研究中心舉行學術研討會,鄧偉研究員、方一平研究員、李愛農研究員、王玉寬研究員和蘇春江研究員共同主持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共有27位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員、副研、助研等進行了會議交流匯報,其中有10位研究生作了學術研究報告。山區發展中心科研人員、研究生以

    基金委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一、項目背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于2015年11月27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共同資助中國科學家與ICIMOD科學家以及ICIMOD成員國的科學家開展合作,推動中國及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森林土壤甲烷動態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甲烷是重要的溫室氣體,百年尺度上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5倍。排水良好的土壤是甲烷重要的匯,是調控大氣甲烷含量重要的過程之一。該過程及其匯強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大氣活性氮沉降的影響。為深入認識亞高山生態系統的甲烷吸收情況及其對氮沉降的響應規律和機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人員依

    科學家提出中國臺灣梅山地震形成新機制

    科學家提出中國臺灣梅山地震形成新機制 1906年3月11日發生在臺灣嘉義梅山的里氏7.1級地震造成至少1258人遇難,是臺灣有文獻記載以來死亡總人數第三的大震之一。近日,《地震研究通訊》刊發文章《從歷史記錄解惑臺灣梅山1906年里氏7.1級地震》的文章,首次揭示了這次造成巨大人員傷亡的地震的成因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