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萊斯特大學帶領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理解“癌癥機制以及如何用新療法更有效地靶定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萊斯特大學Andrew Fry教授帶領的這項研究結果,以兩篇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同一期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生物學》(Journal of Cell Biology)。這兩篇論文表明,對細胞分裂機理的新認識,可以揭示腫瘤治療的新靶點。 Fry教授是萊斯特大學醫學、生物科學和心理學學院研究部主任,他說:“這兩篇論文對于‘細胞如何確保在它們分裂時忠實地傳遞給后代正確數量的遺傳物質’,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新見解。這兩篇論文還強調了潛在的新靶點,可用于新型癌癥療法的開發。 “這兩篇論文確定了調控細胞分裂機制的一系列關鍵步驟,并強調了新的靶標,可以通過抑制它們而阻止癌細胞的分裂。通過與萊斯特大學和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合作,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利用‘細胞分裂生物學基礎’的這一新見解,開發更有效的藥物,將為各種癌癥患者提......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2017年5月8日,國際免疫學最權威雜志《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教授團隊撰寫的題為“Immunosuppressive cell death in cancer”的論文(correspon
可能有人認為,大多數遺傳相關疾病的主要原因來自編碼DNA的突變---基因組編碼區域的改變可以直接導致對健康人體重要的特定蛋白的表達發生變化。但是,人類DNA的大部分是非編碼DNA,即不直接翻譯成功能性蛋白的DNA區域。這些非編碼DNA區域包含稱為增強子的調節性序列元件,這些序列元件可以改變特定蛋
在其宣稱取得驚人的干細胞研究突破而遭受質疑之后,日本理化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的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首次出現在媒體面前,為她所制造的麻煩向她的雇主、同事及科學界道歉。但她仍然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共同社18日從相關人士處獲悉,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調查STAP細胞是否存在的驗證實驗中,小保方晴子在自身的實驗中也未能制作出這種細胞。STAP細胞存在的可能性變得極低。 理研正在討論結束驗證實驗,或將于本周內在東京召開記者會公布實驗結果。預計小保方不會出席。 小保方從7月起加
盡管阻斷抑制性PD-1信號通路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已在一些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且現已獲得FDA批準用于治療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卻仍然有許多患者的腫瘤對這些藥物不產生反應。 來自埃默里大學疫苗中心的科學家們現在揭示出了,可辨別出被PD-1阻斷劑重激活時醒來的T細胞亞群的一些分子特征。 研究
封面故事:不同動物之間的演化關系 分子數據的積累正在改變我們對主要動物類群之間演化關系的認識。這一領域的早期工作依賴于少量基因的數據,但全部測序的基因組序列及所表達的序列標記(ESTs,從大量互補DNA克隆獲取的短的亞序列)數據的問世意味著,動物界大部分的物種現在都可以進行這種分析了。一項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終扮演著“萬花筒”的角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不變的多彩紙片,稍加晃動,就能轉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
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鑒別出了一種看上去“類初始態”(na?ve-like)的人類干細胞,它們能夠發育成為所有的細胞類型。發現這一細胞類型有可能對我們了解人類的發育機制以及再生醫學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發表于頂級科學雜志《自然》(Nature)上的論文中,來自德國Max Delbrück分
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鑒別出了一種看上去“類初始態”(na?ve-like)的人類干細胞,它們能夠發育成為所有的細胞類型。發現這一細胞類型有可能對我們了解人類的發育機制以及再生醫學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發表于頂級科學雜志《自然》(Nature)上的論文中,來自德國Max Delbrück分
自2009年建成,這個位于上海張江的巨大“鸚鵡螺”,5年間穩定釋放“創新之光”,為1590個研究組,9225位慕名而來的科技人員照亮未知的微觀世界,將百余篇科研論文送上包括《科學》《自然》等在內的國際著名學術雜志。奇跡的創造者——上海光源,這個我國迄今建成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照
7月29日,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 早晨8點30分,氣溫已達35攝氏度。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趙國璧和陳嶸頂著烈日趕到上海光源總體控制室。未來12小時,他們要每時每刻通過熒屏查看光源各部分的運行情況。 同是8點30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劉新奇和博士生段良偉,也急匆匆趕到上海光
2018年,Anversa實驗室超過30篇文章由于造假而撤稿,這一事件對于心肌細胞治療領域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在過去的18年間,許多醫生和科學家以此不實結論花費數年進行的科學研究變得毫無意義,不僅使病人蒙受了極大的損失,在該領域里投入的數百萬計資金也付之東流。然而,骨髓細胞或者是成體駐留的心肌
據香港明報報道,有“換肝之父”稱號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上達、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及其研究隊伍,被內地一個網站揭發將一幅肝癌細胞基因轉移圖片,重復用于另一篇論文內,被國際權威的《腸胃病學》(Gastroenterology)雜志發出“禁令”,5年內不準投稿。 港大醫學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生物學家對單個細胞的行為而不是對整個細胞群體的行為越來越感興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單細胞分析變革。這一技術利用世界上zui小的注射器來對單個細胞的內含物進行取樣以便進行分子分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7月14日那期Cell期刊上,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4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 Science:微管去酪氨酸化控制心肌細胞跳動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新的高分辨率顯微鏡發現在心臟中,被稱作微管(microtubule, MT)的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4_4782187.shtml 3月19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沈義棟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The decrease of intraflagellar t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于論文結果無法重復,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Richard Losick教授撤銷了一篇《細胞》(Cell)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某物質可以降解生物膜。《細胞》發布稱,由于其他科學家發表的論文結論與Richard
心臟細胞能否自己復原?科學家們是否能夠幫助它們做到?發表在最新一期(12月5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兩篇論文表明心肌細胞可以非常低的速率自我更新,但一種遺傳學技術可以促使它們做得更好。這些結果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或許能夠誘導心血管疾病損傷的心臟自我再生。 心肌無法很好的自我更新。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因發現論文中數據異常,《細胞—干細胞》撤銷了美國南加州大學Songtao Shi教授一篇。 該論文主要研究腫瘤干細胞中的信號通路。《細胞—干細胞》發出通告稱,調查發現該論文中免疫數據存在不正常調整,作者也無法提供準確的原始數據。但第一
六、實例介紹 因為將免疫細胞化學方法與圖像分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論文在國內國外都還不多。在第六屆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的90多篇論文中只有1篇,因此在實例介紹中,包括一部分不是免疫細胞化學方法,而是用其他組織學方法與圖像分析結合起來研究,但這種方法對研究免疫細胞化學標本也可借鑒,從中可得到一些啟發的
近日,以封面形式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一篇論文報道:CAR-T細胞中幾乎被忽視的部分,對其攻擊癌細胞的行為產生了驚人的強烈影響,包括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 1535014890211.jpg 期刊封面(圖片來源 science) 而該部分正是CAR結構中
近日,以封面形式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一篇論文報道:CAR-T細胞中幾乎被忽視的部分,對其攻擊癌細胞的行為產生了驚人的強烈影響,包括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 1535014890211.jpg 期刊封面(圖片來源 science) 而該部分正是CAR結構中
去年8月,日本東京大學接到匿名舉報材料,舉報該校6個實驗室的22篇論文存在人為造假的圖片和數據,該校隨即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對涉嫌造假的實驗室進行調查。近日,東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終結果。長達近一年的調查證實,該校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他在發表的5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幾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追逐“長生不老”的夢想。隨著生物學的發展,我們對“長生不老”這四個字有了全新的認識,并認清了科學的邊界所在。一方面講,生命總有盡頭。我們或許能再把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個幾十年,但永生是一個奢望;另一方面,衰和老未必等價。只要我們的身體機能不衰退,即便年齡增長,又有何妨? 對
9月24日電 據日媒報道,STAP細胞論文合著者查爾斯?維坎提所屬的美國哈佛大學等方面的7個研究小組日前匯總了結論為“嘗試制作細胞,但未能成功”的研究報告,并于本月23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科學雜志上。據介紹,他們總計嘗試了133次,均以失敗告終。 據報道,該雜志在評論文章中表示“眾多研究者參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是一種具有“臭雞蛋樣”氣味的、刺激性和窒息性無色氣體。過去的研究證實這種氣體具有神經毒性作用,低濃度接觸會對呼吸道和眼產生局部刺激,高濃度是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窒息狀態,損害心臟等多個器官,被視作是僅低于一氧化碳中毒,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潛在危險
去年8月,日本東京大學接到匿名舉報材料,舉報該校6個實驗室的22篇論文存在人為造假的圖片和數據,該校隨即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對涉嫌造假的實驗室進行調查。近日,東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終結果。長達近一年的調查證實,該校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他在發表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