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旦大學徐彥輝課題組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布在《分子細胞》上,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參與調節異染色質形成、X染色體失活、基因印記及DNA的損傷修復等多種生命過程。關于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研究是過去十年來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LSD1是第一個被鑒定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而LSD2是其唯一同源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徐彥輝課題組發現,LSD2出人意料地具有E3泛素連接酶活性,其底物為N-乙酰氨基葡萄糖轉移酶(OGT),LSD2泛素化OGT并促進其發生蛋白酶體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OGT引起的腫瘤細胞生長。 LSD2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是依賴于其E3泛素連接酶活性,而不依賴于其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LSD2分別通過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E3連接酶活性調控了不同組的靶基因。該項研究發現了LSD2具備兩種獨立的酶活性,揭示出了LS......閱讀全文
組蛋白修飾 表觀遺傳學是指表觀遺傳學改變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 RNA 如 miRNA) 對 表觀基因組基因表達的調節,這種調節不依賴基因序列的改變且可遺傳表觀。因素如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 miRNA 是對環境刺激因素變化的反映,這些表觀遺傳學因素相互作用以調節基因
在引起基因沉默的過程中,沉默信號(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新裝配)是如何進行的?誰先誰后?這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還沒有定論。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乙酰化是一個相互促進、加強的過程,如許多HDAC可以和DNMTl、3a、3b相互作用;而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2014年3月2日)和《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2014年3月3日)在線發表兩篇論文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DNA測序技術發明之后,科學家們認為自己可以通過DNA全基因組測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碼。漸漸的,他們發現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編碼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沒有發生變化,生物體的表型也可以改變。這種研究被稱為“表觀遺傳學”,繼傳統遺傳學之后,表觀遺傳學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曹曉風供圖 中科院院士、
DNA測序技術發明之后,科學家們認為自己可以通過DNA全基因組測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碼。漸漸的,他們發現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編碼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沒有發生變化,生物體的表型也可以改變。這種研究被稱為“表觀遺傳學”,繼傳統遺傳學之后,表觀遺傳學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
β-連環蛋白(β-Catenin)是一種多功能蛋白,是無翅型整合位點(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一個關鍵中介物,通過調節許多不同的靶基因表達,在細胞增殖、細胞命運決定和腫瘤發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各種翻譯后修飾參與β-連環蛋白的活性,但是,賴氨酸甲基化在β-連環蛋白活性中
2013年9月10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朱冰實驗室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Histone H2A ubiquitination inhibits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H3 Lysine
上個世紀50年代初,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分子結構模型,極大程度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自此遺傳學便成為現代醫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人類已經認識到基因突變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慢性進行性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 Hc)和囊性纖維化等。近年來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國學者在Nature連續發表了6項成果,涉及生命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不同的領域,iNature系統介紹這些成果: 【1】混合譜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轉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賴氨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曾令文研究組,研制出一種快速靈敏檢測組蛋白甲基化的試紙條。相關成果發表在《分析化學》上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曾令文研究組,研制出一種快速靈敏檢測組蛋白甲基化的試紙條。相關成果發表在《分析化學》上。
美國簽署新處方藥使用者費用法案 推動FDA改革 經過數月的廣泛討論以及隨后的立法者之間的緊密磋商,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日前通過了《2012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安全及創新法案》(FDASIA),即第V期《處方藥使用者費用法案》(PDUFA V)。 在兩黨的廣泛支持下,美國總統
表觀遺傳學指基因序列不變化的前提下,基因表達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包括DNA甲基化、染色質改型、基因沉默、RNA編輯、組蛋白修飾(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等。其中,染色質改型調控基因表達的過程,涉及多種導致DNA和組蛋白組成變化、染色質構象變化的蛋白質。 眾多研究已經證明,染色體畸變和染色質異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 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 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圖: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曾令文研究組,研制出一種快速靈敏檢測組蛋白甲基化的試紙條。相關成果發表在《分析化學》上。 據介紹,組蛋白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修飾,通常發生在氨基末端的賴氨酸或者精氨酸上,同其他調節蛋白和DNA相互作用,參與基因的調節和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形成。細胞染色質
2014年1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何新建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題為“The SET domain proteins SUVH2 and SUVH9 are required for Pol V occupancy at RNA-directed DNA me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甲基化CpG結合蛋白MBD7促進DNA主動去甲基化,限制了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轉錄水平的基因沉默。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2月12日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 任職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普渡大學的朱健康
研究人員發現一類植物特有的新型組蛋白甲基化閱讀器ADCP1,并確定其為動物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異染色質蛋白1)功能同源蛋白,揭示出其在植物異染色質維持和轉座子元件沉默中的作用,彰顯了不同生命界中表觀機制的復雜性和保守性。 2018年11月13日,清華-北
為了將兩米長的DNA分子裝入到只有幾千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細胞核中,DNA長片段必須強力地緊密壓縮。表觀遺傳學標記維持著這些稱作異染色體的部分。來自馬克思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進一步發現了異染色質形成必需的兩種機制。相關論文發布在近期的《細胞》(Cell)雜志上。 由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組蛋白甲基化研究與表觀調控是腫瘤機制研究中的重要方向,然而傳統甲基化研究一般分四步走:尋找甲基化位點、分析甲基化位點與生物表型相關性、驗證甲基化調控靶基因表達量變化、構建轉錄層面調控機制。 為更深入探索表觀調控與臨床現象間的具體機制,上海華盈生物合作伙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馬丁院士課
組蛋白甲基化研究與表觀調控是腫瘤機制研究中的重要方向,然而傳統甲基化研究一般分四步走:尋找甲基化位點、分析甲基化位點與生物表型相關性、驗證甲基化調控靶基因表達量變化、構建轉錄層面調控機制。 為更深入探索表觀調控與臨床現象間的具體機制,上海華盈生物合作伙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馬丁院士課
近年來,隨著大量表觀遺傳現象的發現與報道,植物表觀遺傳學已經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表觀遺傳修飾不改變生物體DNA的序列,通過DNA的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染色質重塑等途徑調節基因的表達。其中,組蛋白修飾方式包括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組蛋白甲基化水平受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組
組蛋白甲基化研究與表觀調控是腫瘤機制研究中的重要方向,然而傳統甲基化研究一般分四步走:尋找甲基化位點、分析甲基化位點與生物表型相關性、驗證甲基化調控靶基因表達量變化、構建轉錄層面調控機制。為更深入探索表觀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在最新的合作研究中,解析了一類重要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復合物的結構,并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自然》。 以基因組DNA和組蛋白
蛋白質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是所有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生理功能的重要執行者。蛋白質翻譯后修飾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之一。作為基因產物,幾乎所有的蛋白質都要經過翻譯后的剪切修飾才能成為成熟蛋白質。目前已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形式已經多達100種以上,其中蛋白質精氨酸
組蛋白翻譯后修飾方式出現異常,以及組蛋白修飾位置出現異常都會導致腫瘤發生。 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快速擴張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細度對人體疾病展開遺傳學分析,尤其是對罕見的小兒疾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更是有助于我們對兒童發育,以及多
在細胞核中,染色體DNA與稱作為組蛋白的結構蛋白緊密結合,生物學家們把這種DNA—蛋白質混合物叫做染色質。直到大約20年前,組蛋白都被視作是核“伙伴”,是DNA鏈環繞的包裝物質。而近年來,生物學家們大大增進了對DNA/組蛋白互作支配基因表達機制的理解。 2012年,來自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