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醫學的十大趨勢
近日,看到國外VC資本家們談到的2020年的趨勢,覺得還可以再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1.人工智能技術大幅降低誤診率 現在即使是梅奧這樣的機構,據說初診失誤率也高達40%,有人估計國內醫院的初診失誤率高達60%甚至更高。初診失誤率太高是當前醫學的核心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醫生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未來能否通過大數據積累、人工智能技術,來支持臨床診斷和治療決策,從而降低誤診率?我對此持樂觀態度。這樣復雜的系統不會很快變成現實,但技術正在十倍的速度發展,2020年應該可以大規模應用了。 2.精準醫療得到普及 最近奧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獲得了全球的關注。精準醫療的基礎是個人基因篩查,據說現在個人的基因篩查成本已經降到了70美元,而且成本還在快速下降、篩查速度還在提高。由于基因篩查技術的進展,未來的精準醫療和我們一直在說的4P醫學,有望變成臨床現實。現在的障礙主要還在于,全基因組篩查的結果和疾......閱讀全文
移動醫療助解兒科醫生荒
“寧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醫務領域的老觀念道出了兒科醫生長久以來的尷尬處境。近來,各地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再加之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兒科醫生荒”再度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其實,相關部門近年來也制定了為兒科人才引進“開綠燈”、爭取財政支持的舉措。即
張征:從醫生視角看移動醫療
作者:張征,內分泌科醫生 過去的2014年,被稱做“移動醫療元年”。眾多大鱷巨擘、無數志士能人紛紛擁入這一新興領域,你未唱罷,我又登場,一片藍海,好不熱鬧。 移動醫療涵蓋范圍廣闊,本文管窺蠡測,僅從一名臨床醫生的視角出發,談點個人體會。 移動醫療(mhealth)遠非字面意義上“通過移動設備提
卓正醫療戰略合作騰愛醫生 建立醫療服務新標桿
3月21日,卓正醫療集團正式與騰訊騰愛醫生展開合作,在患者教育、在線服務、診所運營等多個方面,合力打造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的新標桿。 卓正醫療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精品醫療服務機構之一,上百人的醫生團隊成員均畢業于協和、北醫、華西、中山醫、湘雅等國內頂尖醫學院校,多數醫生都曾在國內三甲醫院工作過6年
社區醫療會使三甲醫院醫生失業?
話說近年來,國家衛計委為推動分級診療下發《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和《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等文件,對縣醫院的科室設置、應該具備的能力,以及設備配備,進行了明確規定,被媒體解讀為縣醫院開始要搶大醫院的飯碗了。 事實上,未來大醫院的最大威脅很可能不是縣醫院,而是社區醫療! 先來看看深
委員專家熱議家庭責任醫生及社區醫療
“每1500位居民要配備一個家庭責任醫生。”昨天,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在建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時表示,浙江省正在引導社區醫務人員以“家庭責任醫生”的角色,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 浙江:家庭責任醫生分流大醫院患者 李蘭娟認為,如果百姓的基本醫療都能夠以“家庭
數字化醫療到來,我們是否還依賴醫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借助各種書籍和網站,人們可以學到很多些偏方和小知識來為自己進行簡單的治療,比如鹽水漱口可以抑制口腔和咽喉的疼痛,布洛芬可以用于頭疼,還有各種治療消化不良的方法……但人們總還是會碰到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醫院看醫生,例如會帶來很大痛苦的耳部感染,腦震蕩的準確診
醫療反腐大動作:紀委出動,嚴查醫生藥代!
近日,一份名為《關于開展醫藥回扣專項治理工作督查調研的通知》的紅頭文件在朋友圈流傳。該文件抬頭為中共東莞市紀委派駐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紀檢組,落款日期為2017年5月17日。 根據文件內容,局機關將于5月底至6月上旬派出督查調研組檢查醫藥回扣專項治理工作的落實情況,并要求各醫院于5月 22日前將
醫療大數據 讓臨床醫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當前,醫療健康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以智能化、數字化為特征的醫療信息化浪潮也在蓬勃興起,健康醫療大數據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也受到了政府、醫院、企業等行業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 近日,CSCO腫瘤大數據論壇暨肝癌臨床登記調查(CLCS)研究者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就腫瘤大數據對醫院管
高校附屬醫院醫生被曝醫療作風問題,院方回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96.shtm 文|王昊昊 連日來,關于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生劉翔峰醫療作風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并于8月18日登上微博熱搜。 熱搜截圖 根據網友披露的信息,劉翔峰存在嚴重的醫療
JAMA:改善醫療質量不得不考慮醫生差異
編輯說:該研究3月13日刊發于《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上,被認為首個有關醫生開支模式對治療效果影響的研究。 “我們都知道,一分價錢一分貨,花更多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汽車或電視,但看病就醫時卻并不是這么回事。” 哈佛大學醫學院醫療衛生政策副教授Anupam B. Jena說,“多花錢并不總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