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志》論文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因被認定偽造數據,美國馬里蘭大學Steven D.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志》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志》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里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后,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Munger對該論文中的結論不再抱有信心,因此要求撤稿。第一作者Maartje Geraedts對此沒有發表評論。......閱讀全文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志》論文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因被認定偽造數據,美國馬里蘭大學Steven D.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志》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志》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

    回顧2018:中國大陸在CNS發表的神經科學論文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科學》新套餐標配:論文+視頻

      打開《科學》雜志的官網,點開一篇論文,再點擊“Figures & Data”按鈕,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傳統的論文插圖,還有短視頻。4月1日,《科學》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研究團隊關于轉錄起始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的視頻就有整整31個。  近幾年來,科研人員對于“論文+視頻”這種形式并不陌生。在短視頻風潮

    科學論文需要敘事嗎

    ? 當你寫論文時,可否從敘事的角度考慮IMRAD[導論(I)、方法(M)、結果(R)、和(A)、討論(D)]結構? IMRAD結構對于科學家來說重要嗎? 當AAA結構換成ABT結構,即And換成But或者Therefore,效果會更好嗎? 科普需要故事嗎? 牛頓的蘋果、弗萊

    霧霾論文被誤讀:如何科學地傳播科學

      煽動和刺激受眾心理的新聞生產方式是飲鴆止渴   11月23日某研究機構在其微信認證賬號上發表文章《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被熱轉。11月24日,上海某網絡媒體刊發新聞《北京霧霾中發現有耐藥菌,“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束手無策》,25日被大量媒體轉載、評論。   記者發現,

    霧霾論文被誤讀:如何科學地傳播科學

    煽動和刺激受眾心理的新聞生產方式是飲鴆止渴 11月23日某研究機構在其微信認證賬號上發表文章《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被熱轉。11月24日,上海某網絡媒體刊發新聞《北京霧霾中發現有耐藥菌,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束手無策》,25日被大量媒體轉載、評論。 記者發現,在媒體互相轉載轉引

    英國數字科學總監:遏制科學論文的泛濫

       科學家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增加對世界的新發現,其速度也在日益增長。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種印象是真的呢?途徑之一是考查科學論文發表的速率,就此而言,一個世紀以來,科研論文發表以前速未有的速度增長著。  近日一篇文章指出,科研著作的引用率有所上升,18世紀中期前為1%,20世紀上半葉為2%~3

    “最美味論文”:當美食遇上科學

       近日,陜西師范大學女博士孫靈霞8萬字的博士論文《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經陜師大官方微博發布后成為熱點話題。不少網友感嘆:“這得用多少只雞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論文?”“一道鹵雞都能研究得這么專業!”這篇論文因此被贊為“史上最美味論文”。  研究食物也是科研  無獨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

    湖南農大合作論文首登《科學》

      記者日前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由該校教授曾建國團隊與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三文等合作進行的一項關于黃瓜苦味基因的研究成果,11月28日被《科學》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出版,實現了該校以并列第一作者單位在《科學》上發表高水平論文“零的突破”。  黃瓜中三萜類化合物葫蘆素的蓄積是導致黃瓜苦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