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在城市森林群落結構遙感反演方面取得進展
城市森林結構是影響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傳統的樣方調查方式費時費力,且缺乏空間信息,從而導致城市森林結構空間數據的極度匱乏,進而影響著城市森林的經營管理及生態服務功能評價。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城市森林與濕地學科組以長春城市森林為研究對象,試圖應用TM遙感數據反演城市森林群落結構(植株密度、胸徑、樹高、郁閉度、葉面積、基部斷面積)。結果表明:在反演城市森林群落結構方面,歸一化植被指數優于比值植被指數及綠色歸一化植被指數。植株密度、胸徑、高度與植被指數呈現非相關性;而郁閉度、葉面積指數及基部斷面積與植被指數呈現顯著相關性,可以用對數模型進行較好的擬合。長春城市森林郁閉度、葉面積、基部斷面積都呈現出從郊區到市中心逐漸減少的趨勢,且其值都普遍偏小。該研究表明TM遙感影像在定量快速有效地反演城市森林群落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潛力。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項目(No. KZZ......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森林混交的增產效應
地球上的森林多以多種物種組合、以混交的方式存在(即混交林),少有單一樹種組成的群落。在人工林中,混交林因為具有多功能價值也被廣泛推崇。相較于單一的純林,混交林通常能提供更豐富的棲息地環境,更有效地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然而,混交種植是否能促進樹木生長和森林生產力?這一理論和實踐問題始終未能得到科學
森林土壤酸化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莫江明研究團隊通過7年的連續研究,在森林土壤酸化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環境研究快報》。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負面效應已得到科學界和公眾的共識。現有的研究表明,氮沉降會對森林生態系統帶來顯著負面影響,尤其是導致或加劇熱帶森林土壤酸化。然而,關于氮沉降加劇熱帶森
喀斯特森林與非喀斯特森林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比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陸地面積的10%-15%,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具有大面積連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種多樣性較高,特有種豐富。喀斯特也是一種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壞之后較難恢復。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可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樣性保護及破壞生境的生態恢復提供理論依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
研究發現野火或對森林蝙蝠有益
一只正在飛行中捕食蛾子的尤馬鼠耳蝠 圖片來源:Michael Durham 《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蝙蝠對內華達山脈的野火具有不盡相同但較為積極的響應。研究結果或有助于提升火災頻繁林區的蝙蝠保育和管理策略。 野火是一種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生境質量的關鍵生態過程。就蝙蝠而言,火災會影響它們的
森林研究綜合監測技術方案介紹(一)
近期,由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森林研究綜合監測技術方案在遼寧省林科院驗收通過,該方案可進行植物光合速率、葉綠素熒光參數、土壤呼吸速率和樹木莖桿生長量測量,由以下部分組成。LCpro T光合儀+FluorPen葉綠素熒光研究光合生理生態SRS2000T + ACE研究監測森林土壤呼吸DRL2
森林研究綜合監測技術方案介紹(二)
?重慶縉云山馬尾松林和柑橘林在不同施氮處理下的土壤呼吸的季節動態變化P
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考察迪慶州森林資源現狀
9月10日至2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科研人員開展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森林資源現狀的廣泛考察,尤其是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普達措國家公園的寒溫性針葉林進行了重點調查,歷時15天,參與人員8人,完成考察任務。 考察隊在沿途中調查了迪慶州目前的森
研究證實 亞馬孫森林恢復特別慢
一項新研究表明,亞馬孫森林遭到砍伐后,其再生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慢得多。這些發現可能對氣候變化預測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森林在砍伐后重新生長——通常稱為次生林——被認為是對抗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次生林吸收大氣碳的能力可能被高估了。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項研究對20多年來的森林再生進行
研究闡明中國森林碳儲量時空變化格局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閆俊華聯合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員,利用微波和光學遙感估算中國森林碳儲量時空變化格局。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遙感學報》(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畢業生常中兵為第一作者。隨著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
研究預測重要森林樹種冷杉未來分布變化
西南山地是我國長江、珠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等多個重要河流的源區,是國際河流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和印度河等的重要源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資源供給區,也是全球暗針葉林地理分布中心之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暖趨勢,對優勢樹種的生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