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寧祖林、康明、李冬梅 劉娟等科研人員培育出的4個苦苣苔科報春苣苔屬植物新品:‘紅蝴蝶’(Primulina ‘SCBG Red Butterfly’)、‘彩虹’(Primulina ‘SCBG Rainbow’、 ‘皇冠’(Primulina ‘SCBG Crown’)和‘紫云’(Primulina ‘Purple Cloud’),獲得國際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種登錄權威認證機構——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協會(The Gesneriad Soceity)授予的認證證書,其品種名已獲得了國際認證。 此次選育的4個新品種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具有較好的市場開發前景。登錄負責人Irina Nicholson 對這次登錄的品種給予了很高評價,尤其是對‘紅蝴蝶’品種贊嘆不已,認為其鮮紅色的苞片猶如給花朵系上大紅的蝴蝶結,非常亮麗喜慶。 這是華南植物園繼2014年首次培育的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種‘黃鉆’和‘紫霞......閱讀全文
人類要感謝陸地植物提供了可以呼吸的氧氣。現在,人們對于它們何時首次走向陸地有了更好的了解。雖然已知最古老的陸地植物化石擁有4.2億年的歷史,但研究人員如今斷定,綠藻類層首次登上陸地的時間比這早近1億年。植物科學家曾認為,苔類是最原始的現存植物。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該研究具有重要
苦苣苔科植物的觀賞藥用價值十分高,而且具有科研保護價值,對其研究的側重點在植物區系地理分布、系統進化、植物分類學等。該科植物主要含黃酮類化合物,多具有清熱、止咳平喘、活血、滋補的功能.另外,苦苣苔科植物因花繁色艷、葉片獨特及株形緊湊而深受花卉愛好者的賞識,如苦苣苔亞科中著名的觀賞植物非洲堇屬。值得一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成功開展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報春苣苔生物技術繁殖及回歸后,又對同科另一種國家一級瀕危保護植物—單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開展了系統研究,并成功實現了人工繁殖。 單座苣苔屬苦苣苔科,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廣西特有植物。苦苣苔科植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陳之端團隊通過一系列精細設計的去污染流程,得到了119 Mb的芽胞角苔基因組組裝結果,獲得了第一個高質量的角苔參考基因組,填補了苔蘚類植物相關研究的空白。相關成果2月10日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苔蘚類包括苔、蘚和角苔三大分支,是現存最早的陸生植物,代表了植物演化過程中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群。長久以來關于早期陸地植物的起源與植物登陸一直存在諸多爭論和未解之謎。近年來,人們利用組學數據將早期陸地植物的系統位置爭論聚焦到了角苔類上。角苔類以其難解的系統位置、衍生與原始兼具的形態特征、與細菌和
基因組大小即物種單倍體的DNA含量,是一個物種基本的生物學特性,也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問題。物種基因組大小的進化包括適應性和非適應性等多種機制,但不同機制在基因組大小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卻一直存在爭議。 喀斯特地區是我國植物多樣性和特有性的熱點區域,迄今為止沒有開展過該地區植物基因組大
光合真核生命起源于大約15億年前的海洋,繁盛于有光和水的地方;大約5-6億年前,發生了綠藻陸地化事件,祖先綠色植物開始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向陸地的邁進。植物陸地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化過程,在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的跌宕變遷中,一些地理生境出現周期性干涸的現象,如形成小水坑、河床、近海泥沼等,開始
2019年11月14日,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與深圳華大基因等團隊題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
闡明植物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對于理解植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對土壤和氣候條件如何影響植物元素含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系統發育(或進化歷史)對植物元素含量的影響卻往往被忽視。華南喀斯特地區是一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喀斯特植物是我國植物多樣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組成部
7月29日,被譽為植物科學界“奧林匹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閉幕。百年大會首次來到中國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設、會展設施、植被資源、物種保護與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的發展也功不可沒。從2008年倡議申辦大會到2011年獲得舉辦權,至今,仙湖植物園始
報春苣苔屬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洞穴植物,具有非常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特有性,是研究喀斯特植物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的理想模式。圖1. 報春苣苔屬葉綠體基因組一致性圈圖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馮超博士等人在康明研究員的指導下,以報春苣苔屬植物為材料,率先搭建了該屬三個完整的葉綠體基因組并進行
10月23日收悉,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馬國華研究員等完成的“一種報春苣苔葉柄扦插誘導不定芽和不定根的繁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 201110269949.8)。 報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為苦苣苔科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自1881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積雪草) 因為成材較快等原因,楊樹被當作一種經濟用材引入湖區濕地,但你可曾想過,它繁茂的枝葉像臺抽水機,源源不斷地從濕地里抽取水分,使之變成旱地,最終讓江南面臨著暮春三月而無草長鶯飛的危險? 近日,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發布報告:包括楊樹在內的43種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何奕騉與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復蘇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相關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復蘇植物是一類能忍耐嚴重干旱脅迫植物的總稱,在失去自身95%的水分后仍能以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維持細胞活力
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淡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的今天,水生生態系統在水體凈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作為水生生態系統第一生產力的水生植物則被認為是維護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 “能否成功繁殖是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的核心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適應性進
近日,國際著名生物學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現代生物學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宏觀進化研究組組長Harald Schneider研究員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Philip Donoghue教授領銜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早期陸地植物的系統關系并重新推演了早期陸地
[目的要求] 觀察、認識苔鮮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史,了解它們在植物界的演化地位。 [材料用品] 材料:地錢的新鮮或浸泡標本,玻片標本。海金沙、鱗毛蕨等常見的特生真蕨代表植物新鮮或臘葉標本、蘋、槐葉蘋等水生真蕨代表植物
一.實驗目的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的技術性強,要求無菌操作,通過本實驗可初步掌握常規的組織培養技術,加深對無菌操作的了解。二.實驗原理植物的全能性:植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具有生長分化成為一個完整植株的能力,稱為植物的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就是利用植物的全能性進行離體無菌植物培養的一門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按其
實驗方法原理將小而扁平的檢物材料全部封藏起來,所以用此法制作的玻片標本可顯示出植物或植物某部分器官的整體。這種方法適用于微小或扁平的材料,例如絲狀或葉狀的藻類、菌類蕨類的原葉體抱子襄、纖小的苔鮮植物,以及被于植物的表皮、花粉粒、幼胚等幼小的器官。可以制成臨時裝片,也可以制成水久制片。實驗材料檢物材料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該專輯共收錄19篇文章,相關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復了1
目前,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955種,169281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種子8855種,占我國野生植物物種的30%。圖為部分種子燈片。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每1平方公里有100種植物物種,而在這里,一腳踩下去就有上百個植物物種。 這里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中國南方喀斯特起源古老、分布廣泛,被認為是生態與進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康明團隊等完成了首個喀斯特植物懷集報春苣苔的全基因組測序。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新植物學家》。 喀斯特植物是我國植物多樣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迄今為止對喀斯特植物的多樣性起源和適應性進
英國《科學報告》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古生物學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對保存于“寶藏”琥珀中的已知最古老動植物的分析。該研究結果不但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晚三疊紀至古近紀時期(2.3億—4000萬年前)的生態情況,還為生態學和演化學的關鍵期打開了新的“窗口”。 岡瓦納古陸,是由南美洲、非洲、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著名的時尚品牌公司香奈兒有麻煩了。這家公司旗下最暢銷的商品之一“5號香水”,被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建議禁止銷售,原因是這款香水中含有樹苔成分。 可以說,香奈兒“5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之一。它誕生于1921年,而從那時起一直到今天,它就保
1)工程修復技術。土地重金屬污染修復的工程技術主要有:①客土技術。是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覆蓋上非污染土地。②換土技術。是部分或全部挖除污染土地而換上非污染土地。③水洗技術。是采用清水灌溉稀釋或洗去重金屬離子,使重金屬離子排出地塊以外或遷移至較深土層中。后兩種方法都需要防止次生污染。2)物理-化學修復技術
一些物種喜歡高溫。一項對新西蘭高度活躍火山區域的植物調查發現,在土壤溫度達到98.5℃的地方,仍然有若干種植物可以在如此極端條件下生存。 地熱場是被下方熔巖加熱的地面,它們常以溫泉和間歇泉而聞名,也有著不同的植被。 新西蘭關愛土地研究中心的Mark Smale和同事調查了位于該國北島陶波火山
“工作28年,就像酒一樣,年頭越久越夠味,我比年輕時更有興趣去研究這些植物。”韋霄說。 “金花茶、巖黃連、合柱金蓮木……這些你們可能很少見的珍稀植物,是我幾十年來的研究對象,是我的寶貝。”韋霄指著植物圖鑒說。 韋霄博士是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89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
花對稱性的進化被廣泛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輻射的一個重要方面。已有研究顯示,花對稱性形態分化和多樣化主要歸因于CYC 類TCP 基因表達模式的時空變化。然而,是否還有其他因子參與其中以及CYC 類基因表達分化的分子調控機制仍然未知。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以苦苣苔科石蝴蝶屬植物及其人工雜
隨著夏日的到來,各種美味的瓜果蔬菜也到了集中上市的時間。不過,在品目繁多的瓜果蔬菜紛紛亮相的同時,有關它們的“傳言”也層出不窮。其中,廣為人知的有“注射西瓜”“蘸花黃瓜”等,讓消費者憂心忡忡。其實,大家口中的“膨大劑”“助長劑”等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廣泛。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