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驚人發現:核膜承擔的重任
長期以來,核膜被認為只是包裹和保護DNA的一道屏障,上面留有物質運輸所需的通道。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核膜實際上拯救了災難性的DNA斷裂。研究顯示,異染色質的斷裂鏈被帶到核膜進行修復。相關論文發表在十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細胞核里的DNA以兩種形式存在: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常染色質特別受人關注,因為那里聚集著絕大多數編碼基因。異染色質主要由重復性DNA序列組成,一直被視為“垃圾DNA”而受到忽視。 “現在科學家們開始重視基因組的這一神秘部分,”南加州大學的助理教授Chiolo說。“異染色質有助于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維持,但也對基因組穩定性構成了一定威脅。異染色質是推動癌癥發展的最大動力之一,但它屬于基因組的‘暗物質’,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那里的修復機制。” 為了修復頻繁發生的DNA損傷,細胞配備了非常有效的分子機制。但在異染色質起作用的修復機制非常特別。“重復性序列在DNA修......閱讀全文
細胞核膜的簡述
核膜包括以平行方式相互重疊的兩層膜狀構造,也就是內膜及外膜,兩者之間的距離約10到50納米(nm)。臨床執業醫師考試核膜將細胞核完全包覆,使內側的遺傳物質與外側的細胞質分離。并阻擋大分子在核質與細胞質之間自由擴散。細胞核的外膜與另一種膜狀構造粗糙內質網相連,兩者皆綴有核糖體。內外膜之間的空間稱為
細胞核膜與核孔
細胞核膜與核孔: 核膜包括以平行方式相互重疊的兩層膜狀構造,也就是內膜及外膜,兩者之間的距離約10到50納米(nm)。核膜將細胞核完全包覆,使內側的遺傳物質與外側的細胞質分離。并阻擋大分子在核質與細胞質之間自由擴散。細胞核的外膜與另一種膜狀構造粗糙內質網相連,兩者皆綴有核糖體。內外膜之間的空間
原代細胞核膜的分離
1.?DNA酶Ⅰ;2.?KCl(1mol/L溶于20mmol/L Tris-HCl,pH7.4);3.?MgCl2(1mol/L儲存液);4.?苯甲基磺酰氟(PMSF)(無水乙醇配制的1mol/L儲存液);5.?純化的細胞核;6.?緩沖液:2mmol/L Tris-HCl,pH7.4;7.?膜懸浮緩
原代細胞核膜的分離
試劑和器材:?1.?DNA酶Ⅰ;2.?KCl(1mol/L溶于20mmol/L Tris-HCl,pH7.4);3.?MgCl2(1mol/L儲存液);4.?苯甲基磺酰氟(PMSF)(無水乙醇配制的1mol/L儲存液);5.?純化的細胞核;6.?緩沖液:2mmol/L Tris-HCl,pH7.4;
原代細胞核膜分離實驗
實驗概要本實驗介紹了原代細胞核膜分離的實驗操作流程。主要試劑1. DNA酶Ⅰ;2. KCl(1mol/L溶于20mmol/L Tris-HCl,pH7.4);3. MgCl2(1mol/L儲存液);4. 苯甲基磺酰氟(PMSF)(無水乙醇配制的1mol/L儲存液);5. 純化的細胞核;6. 緩沖液:
干細胞核膜內兩個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研究
1998年,Salk研究所遺傳實驗室教授Rusty Gage課題組證實成年人大腦也會產生新神經元,這顛覆了傳承了幾十年的教材理論,“人類生來就具有了所有神經元”。 從那時起,Gage一直在探索神經是如何發生以及與神經發生有關的疾病(如2015年,他們實驗室報道的躁郁癥的細胞學基礎)。 今天報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真核細胞的核膜是由內核膜和外核膜組成的雙層膜狀結構,其可以分隔細胞核與細胞質,保護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并維持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機械特性。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于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
核膜的起源
根據對核膜比較基因組學、進化、起源的研究,有科學家提出了原始真核生物“前核生物”(prekaryote)假說,認為其與古菌內共生最終觸發了核膜產生。 對于核膜的研究則給出了幾個核膜來源的觀點,包括原核生物祖先的質膜內陷,或在原生宿主中建立原線粒體后形成真正的新膜系統。 至于核膜的適應性功能,
細胞核提取
HeLa Cell Nuclei Preparation?(John Garland)Prepare nuclear extract from HeLa cell??·?????????Extract Preparation?(Brent Graveley)Preparation of nuclea
細胞核概述
細胞核(nucleus)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細胞的調節中心,其形態隨細胞所處的周期階段而異,通常以間期核為準。 細胞核外被核膜。核膜由內外二層各厚約3nm的單位膜構成,中間為2~5nm寬的間隙(核周隙);核膜上有直徑約50nm的微孔,作為核漿與胞漿間交通的孔道,其數目因細胞類型和功能而異,多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