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所干旱荒漠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環境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繼亮、李鋒瑞等科研人員在黑河中游荒漠灌叢斑塊地面甲蟲群落分布與微生境的關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于進一步開展干旱荒漠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環境驅動機制研究、進一步解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荒漠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演替規律,以及預測由于灌叢斑塊微生境退化而導致的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研究人員介紹,在干旱荒漠生態系統中,灌叢斑塊是最基本的自然生態景觀單元,灌叢斑塊格局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或機制對土壤動物群落的分布、組成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是,灌叢斑塊微生境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成年甲蟲對產卵地點和棲息場所的選擇及其幼蟲的生長和發育過程,從而對甲蟲群落的結構、組成和多樣性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是,灌叢斑塊的結構以及灌木種類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土壤動物群落的分布、組成......閱讀全文
日前,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針對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質量監測與評估指標。這標志著我國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將進入量化新階段。 荒漠生態系統是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在防風固沙、水文調控、氣候調節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
全國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以草地、森林、農田和荒漠為主,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82.8%。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十分敏感;同時,悠久的歷史、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對我國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生態系統
寒旱所黑河中游干旱荒漠地面節肢動物群落季節變異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李鋒瑞、劉繼亮等科研人員在黑河中游干旱荒漠地面節肢動物群落季節變異規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于解析地面節肢動物群落組成、數量和功能群多樣性的季節變異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開展
“如果不重視岷江上游生態保護,惡化的環境會危及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對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談及岷江上游生態環境,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慶恒對記者表示。 失效的生態屏障 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高山峽谷區,山高坡陡,有著獨特的垂直帶氣候。植被類型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灌叢
10月20日至28日,中美入侵植物與全球變化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召開。美國內華達大學、楊百翰大學一行6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相關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得到了美國科學基金會(NSF)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的共同資助。 研討會上,
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干旱草原食物鏈和游牧文化,兩者互為依存,唇亡齒寒。在學者們看來,任何違背這一客觀現實的人為擾動,都將給草原帶來厄運。 “十年浩劫”給牧區綠色生產生態系統造成的致命創傷未能醫治;草原牧業陷于惡性循環仍在繼續;牧民收入與農區相比,差距加大;外來開墾草原壓力日益加
生物土壤結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覆蓋了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約70%的裸地,具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養分循環、抵御土壤水蝕風蝕、影響土壤水分運移等生態功能,在荒漠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不同領域學者在生物土壤結皮的時空分布、生物組分、內部結構、生態功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衣食住行密切相關 談到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薛達元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人類衣食住行的關聯性非常大。 比如,在食用方面,我們吃的東西涉及農作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穿的方面,棉花和許多纖維植物都是經濟植物資源;住的方面,離不開森林產出的木材等;行的方面,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這其中,黃河流域煤炭基地的生態環境修復是整個大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煤
2013年,習近平主席以貫通古今的戰略眼光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拓寬國際合作領域的重要舉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合作是重要環節,科學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
生物土壤結皮(以下簡稱結皮)由藻類、地衣和苔蘚等孢子植物類群組成,在全球干旱區地表廣泛分布,其覆蓋度可占地球陸地表面的12%,是干旱生態系統重要的組織構建者。結皮能夠固定環境中的碳和氮,固定的氮可轉化成不同形態的氮素,不同形態氮素的季節動態將直接影響生態系統可利用氮素的供給能力。結皮中特殊的微生
新疆生地所四項成果榮獲新疆自治區2010年度科技進步獎獎勵 2月26日,2010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獎勵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四項成果受到表彰。沙漠環境高礦化度水灌溉條件下人工防護林穩定性研究、新疆人口地域系統理論與方法體系研究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新疆棉
氣候變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糧食作物。如今科學家正在把他們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產量上來。 氣候變化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對全世界糧食供應的影響。最壞的設想情況非常嚴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區的谷物產量減少,亞洲的水稻栽培將受到威脅,蔬菜也會減產——土豆和豆類有可能滅絕——而畜牧業和漁業將受到嚴重
沙拐棗植物田間種質資源圃 9月20日,受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委托,新疆科技廳組織專家組在烏魯木齊召開了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亞沙拐棗屬植物研究及種質資源保護平臺建設”驗收會。專家組審閱了項目有關材料、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經質詢和充分討論,一致同意該項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