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同位素是一種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示蹤工具,在示蹤花崗巖源區上有潛在的優勢。迄今為止,對鋯石Li同位素的研究非常有限,對鋯石中Li同位素的變化究竟是反映了擴散分餾還是熔體-鋯石分餾并沒有確切的結論。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研究室博士研究生高鈺涯與導師李獻華等人對Ple?ovice, Qinghu和Temora三個鋯石標樣用Cameca1280 HR進行了二次離子質譜(SIMS)高精度微區原位Li>同位素(δ7Li)及含量([Li])分析,并對鋯石Li、U、Th、P、Y、Yb、Zr、Si元素進行了二次離子圖像分析,研究Li在鋯石內部的空間變化及規律。 對鋯石標樣的分析結果顯示(圖1-3),鋯石內部Li同位素非常不均一。三個鋯石標樣均有5–20 μm寬的高[Li]邊,從邊緣向中心,[Li]逐漸降低,邊緣處[Li]大約是中心部位的5到10倍。在鋯石邊緣~50 μm的范圍內,δ7Li會發......閱讀全文
Li是自然界最輕的金屬元素,有6Li和7Li兩個同位素(天然豐度分別為7.5%和92.5%),是自然界相對質量差異最大的金屬元素。自然界中7Li/6Li同位素比值的差異可高達80‰,地球上不同的巖石儲庫具有不同的Li同位素組成。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新興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方
廣東從化石嶺堿性雜巖體角閃石正長巖LA-ICP-MS鋯石U-Pb定年1. 引言廣東從化石嶺堿性雜巖體是迄今本省境內發現的唯一的堿性侵入巖體。巖體位于從化市良口鎮,距廣州市北東方向75 km。巖體主要由角閃石正長巖和方鈉石正長巖組成,巖石本身富含堿性長石,故可作為高級陶瓷原料,目前已成為廣東乃至華南著
1. 引言猴巖巖體位于廣東省新豐縣梅坑鎮以西10 km,是佛岡復式巖體北東緣的一部分。原嶺南地質隊十分隊將該期侵入巖歸入燕山期巖漿活動之早期侵入巖。鄧中林等認為該巖體主體巖性為(角閃石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并將其時代厘定為晚三疊世,為印支期巖漿活動之產物。“廣東1:5萬周陂公社、隆街公社、新豐縣、馬頭
鋯石作為副礦物廣泛存在于各類巖石中,鋯石微區原位U-Pb年齡、Hf-O和元素地球化學組成可以提供有關巖石形成年齡、成因和演化的豐富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獲得依賴于分析儀器和分析技術的進步,如離子探針(SIMS)和激光探針等離子體質譜(LA-ICPMS和LA-MC-ICPMS)。由于微區
二次離子質譜儀原理簡介二次離子質譜儀(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又稱離子探針(Ion Microprobe),是一種利用高能離子束轟擊樣品產生二次離子幵迚行質譜測定的儀器,可 以對固體或薄膜樣品迚行高精度的微區原位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由于地學樣品的復雜
西藏岡底斯斑巖成礦帶(圖1)是不同于世界上產于俯沖背景的斑巖成礦帶,它產于獨特的后碰撞背景下。而產于這種背景下的斑巖型銅鉬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巖漿成因還不十分清楚,這引起了中外礦床學家的強烈關注。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山帶與成礦作用課題組博士后李金祥及合作者對西藏
巖漿房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巖漿在產生及演化過程中伴隨著部分熔融、分離結晶、同化混染、巖漿混合等多重過程,識別這些過程對于認識巖石成因具有重要的意義。巖漿巖中不同礦物之間或同一個礦物內部的同位素差異是揭示開放的巖漿過程的有力工具。借助微區取樣技術及微量樣品同位素分析技術,前人發現
精確厘定成礦年齡對于了解礦床成因至關重要。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發展,多種礦物的同位素定年方法已被開發出來。對富U礦物的U–Pb定年,可以用來約束巖漿、變質和沉積作用的時限。這些礦物通常包括鋯石、獨居石、磷釔礦、榍石、金紅石、晶質鈾礦和鈮鉭礦等。一些低U礦物的U–Pb定年工作也逐漸受到關注,如方解石
現代微束分析技術的進步,一方面,顯著提高了分析精度,它甚至可以達到采用化學法分離和純化處理后的測量精度; 另一方面,顯著提升了空間分辨能力,其分析束斑的大小從微米級進入亞微米或納米級. 在離子探針方面,最新型號Cameca IMS- 1280HR以高分析精度為特色,而Cameca NanoSIMS
甕安生物群主要產于我國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含磷地層,它以磷酸鹽化方式精美保存了多種類型的微體真核生物化石,包括帶刺疑源類、多細胞藻類,以及管狀和球狀微體化石,其中一些球狀化石曾經被解釋為動物胚胎和微體后生動物,隨后這些化石的生物屬性在國際學界引起了持續而深入的爭論。 甕安生物群為新元古代
一、全巖樣品整體分析相對于SN-ICP-MS分析,利用LA-ICP-MS分析全巖樣品具有低背景、低氧化物干擾、樣品制備簡單、高效率等優點。根據樣品制備方式,利用LA-ICP-MS進行全巖樣品整體分析主要有3種方法:①巖石薄片直接分析,②粉末壓片法,③熔融玻璃法。如何獲得主、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均勻的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