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托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丁仲禮指出,融合后的卓越中心,在基礎科研和產業應用方面擁有深厚的實力和基礎,應當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進一步加強醫學健康領域的應用出口,根據價值鏈布置創新鏈,真正實現未來腦計劃“一體兩翼”布局。他要求中心應繼續加強開放性,吸納國內頂尖的科學家,強強聯合,創新中心運行管理機制,強化人員和經費統籌管理,深入推進中心各項工作。 中心主任、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從中心融合背景、發展目標、隊伍建設、研究領域規劃等方面介紹了卓越中心的融合發展情況,提出了改進評審晉升機制、調整年度績效評估機制、完善骨干遴選、增強交叉學科交流、設立研究生雙導師制度、創新青年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具體改革舉措。 ......閱讀全文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托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丁仲禮指出,融合后的卓越中心,在基礎科研和產業應用方面擁有深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在“腦海”中突破進取
2017年底,“中中”和“華華”兩個可愛的小猴子降臨人世,標志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這是繼2016年建立食蟹猴自閉癥模型后,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再一次取得非人靈長類模型領域的重要原創成果。 還是在2016年,該卓越創新中心成功繪制了更精確的人腦功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 聚焦腦科學前沿研究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帶隊聽取了中心建設方案和科研進展匯報,并與該中心一線科研骨干座談,針對該中心提出的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現場調研和辦公。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匯報了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啟動運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1/488910.shtm 11月4日在長沙舉行的2022世界計算大會“數字共建·長株潭”產業對接會上,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式啟動運營。 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是湖南目前算力規模最大的公共平臺,由長沙
北京腦科學中心生物樣本庫獲批
日前,國內首個由新型研發機構申請的、專注于腦科學研究的生物樣本庫——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簡稱北京腦科學中心)生物樣本庫順利通過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事項審批。據悉,該樣本庫集人類遺傳資源樣本保藏和數據保藏于一體,具備高通量測序和高性能計算等完整閉環工作流程。 人類遺傳資源是開展生命科學
合肥科學院智能所與思云科技合作建設技術創新中心
9月29日下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與安徽省思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思云科技)簽訂合作協議,支持思云科技建設中科思云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智能所黨委書記吳麗芳、思云科技董事長吳明為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智能所副所長宋全軍主持會議。? 智能所黨委書記吳麗芳、思云科技董事長吳明分別致辭。吳麗芳期待研究所
中俄科學家“云端”探討腦科學與人工智能
5月25日,中俄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召開。來自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與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在“云端”圍繞中俄兩國腦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最新科研進展、交叉演變新形勢進行了交流。 會議由北京市科協副主席、中國營養學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以東北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為依托,聯合鋼鐵研究總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上海大學以及鞍鋼、首鋼、寶鋼等研究院所、高校和大型生產企業共同組建的我國第一個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日前在京成立。中心將重點開展海洋工程用鋼、先進能源用鋼、現代交通用鋼等高性能鋼鐵材料品種的開發。
腦科學技術達人Karl Deisseroth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英國技術創新中心發展順利,將成立更多類似中心
英國商務大臣凱布爾宣布將成了兩個新的技術創新中心(TICs,又名Catapult centres),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由英國政府下設的技術戰略委員會至今共建設了多個技術創新中心,涉及7個關鍵領域,包括:先進制造、衛星應用、細胞療法、近海可再生能源、未來城市、交通系統和聯通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