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可以識別脂類分子的T細胞
雖然大部分的研究中a-b T細胞識別結合在MHC-I或MHC-II表面的抗原分子。但人源CD1蛋白能夠使T細胞識別脂類分子。CD1蛋白(包括CD1a,CD1b,CD1c,CD1d)在抗原呈遞細胞表面表達量極高。抗原呈遞細胞通過內質網或分泌通路能夠將自體的脂類分子結合在CD1蛋白表面。然而,與MHC分子不同,CD1蛋白的內表面主要由疏水氨基酸構成,因而兩者之間能夠識別的抗原化學性質也截然不同。 之前的研究發現結核桿菌能夠分泌一些特定的脂類分子,這些分子能夠被體內的某些類型的T細胞通過TCR與CD1b復合體相互作用而識別。對此,來自哈佛大學的D. Branch Moody研究組的科學家們延伸研究了其它類型的細菌,比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分泌的脂類分子能否與宿主CD1b結合從而激活特定的T細胞亞群。 證據表明,CD1b四聚體能夠極大程度地激活特定的T細胞類群,但缺點是四聚體的每一亞基都要結合同一類脂質分子。這對抗原的制備......閱讀全文
PNAs:可以識別脂類分子的T細胞
雖然大部分的研究中a-b T細胞識別結合在MHC-I或MHC-II表面的抗原分子。但人源CD1蛋白能夠使T細胞識別脂類分子。CD1蛋白(包括CD1a,CD1b,CD1c,CD1d)在抗原呈遞細胞表面表達量極高。抗原呈遞細胞通過內質網或分泌通路能夠將自體的脂類分子結合在CD1蛋白表面。然而,與MH
鞘脂類鞘脂類分子的基本結構成份介紹
鞘脂類鞘脂類分子由 3個基本結構成份組成:一是鞘氨醇,是長鏈的帶有氨基的二醇,鏈長約18碳原子左右;二是長鏈脂肪酸,鏈長約18~26碳原子,以酰胺鍵與鞘氨醇相結合,稱為神經酰胺;三是極性基團的頭部,通常聯接在鞘氨醇第一個碳原子的羥基上。因極性基團不同,形成不同類型的鞘脂,如:含有磷酸的稱為鞘磷脂,含
脂類檢驗--甘油三脂(TG)
正常參考值:0.3—1.7 mmol/L臨床意義:甘油三脂升高與冠心病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原發性高脂血癥、肥胖癥、動脈硬化、阻塞性黃疸、糖尿病、極度貧血、腎病綜合癥、胰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長期饑餓及高脂飲食后均可增高。飲酒后可使甘油三脂即性升高。降低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肝功能嚴
什么是脂類?
脂類是人體需要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供給機體所需的能量、提供機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人體細胞組織的組成成分。人體每天需攝取一定量脂類物質,但攝入過多可導致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脂類的定義
不溶于水而能被乙醚、氯仿、苯等非極性有機溶劑抽提出的化合物,統稱脂類。脂類包括油脂(甘油三酯)和類脂(磷脂、固醇類)。細胞脂質提取、分離和鑒定的常用程序。對脂類的理解,主要有2個方向:1、食物中的脂類:醫學、營養學、運動與健康領域較關注,主要是考慮飲食與人類/動物疾病的關聯;2、人體/動植物體內的脂
脂類的分類
脂肪是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合成的甘油三酯。鞘糖脂:腦苷脂類。脂蛋白: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類固醇:膽固醇、麥角因醇、皮質甾醇、膽酸、維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在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是混合的甘油三酯,在食物中占脂肪的98%,在身體里占28%以上。所有的細胞都含有磷脂
脂類代謝概述
? 脂類是機體內的一類有機大分子物質,它包括范圍很廣,其化學結構有很大差異,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其共同理化性質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機溶劑。 一、脂類的分類及其功能 脂類分為兩大類,即脂肪(fat)和類脂(lipids) (一)脂肪:即甘油三脂或稱之為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它是
自然殺傷T細胞的分子特征
NKT細胞是一種共表達αβT細胞受體(TCR),且會表達數種與NK細胞有關的分子標記(如NK1.1)的T細胞。最常見的NKT細胞(不變NKT細胞/1型NKT細胞)與普通的αβT細胞在于,這類NKT細胞的T細胞受體種類相當少。1型NKT細胞以及2型NKT細胞能夠識別由CD1d分子(CD1家族(作用為抗
什么是脂類?脂類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
脂類是人體需要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供給機體所需的能量、提供機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人體細胞組織的組成成分。人體每天需攝取一定量脂類物質,但攝入過多可導致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活細胞的脂類染色的操作與應用
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的統稱。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中。在化學組成上,脂類屬于脂肪酸的酯或與這些酯有關的物質,脂類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主要存積于脂肪組織中,并以油滴狀的微粒存在脂肪細胞漿內。在病理檢驗中,脂類染色法最常用于證明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