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世界上最新發現的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pf1識別crRNA以及剪切pre-crRNA機制。該發現將實現對DNA的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操作,將人類戰勝癌癥等疑難疾病夢想向前推進一大步。 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可以實現對DNA“文本”進行刪除、替換的簡單易操作方法。2015年底發現的CRISPR-Cpf1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全新高效基因編輯工具,但其如何工作、能否被優化一直是科研人員攻關方向。黃志偉團隊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化研究手段首次揭示了CRISPR-Cpf1系統的關鍵工作機理,對認識細菌如何通過CRISPR系統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該系統與原有基因編輯技術有兩點不同,即剪輯機制不一樣,識別位點不一樣,對日后優化該基因編輯系統意義重大。據悉,Cpf1也是目前解析的世界上唯一一個......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楊力研究組與上海科技大學陳佳研究組、南京醫科大學沈彬研究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胞嘧啶脫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發的DNA斷裂修復過程中產生突變的新機制,為進一步提高基因組編輯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楊力研究組與上海科技大學陳佳研究組、南京醫科大學沈彬研究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胞嘧啶脫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發的DNA斷裂修復過程中產生突變的新機制,為進一步提高基因組編輯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 C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南京醫科大學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發表了題為“APOBEC3 induces mutations during repair of CRISPR-Cas9-generated DNA breaks”的文章,證實了APOBEC在CRISPR/Cas9引發的同
Paul Allen在艾倫腦科學研究所 圖片來源:Kevin Cruff 微軟共同創始人Paul G. Allen又一次在科學領域豪擲金錢。這位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已創建13年的艾倫腦科學研究所以及若干其他科學項目背后的慈善家,3月23日再次宣布開設一項新的生物科學研究項目,未來10年初始資金為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楊力研究組與上海科技大學陳佳研究組、南京醫科大學沈彬研究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胞嘧啶脫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發的DNA斷裂修復過程中產生突變的新機制,為進一步提高基因組編輯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 C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們通過靶向編輯單個長壽基因產生了世界上首例遺傳增強的人類血管細胞。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Taspase1是一種特殊的肽鏈內切酶【1】, 在哺乳動物中已知的底物僅包括MLL,MLL2,TFIIA, 并且具有自身內切酶的活性。其中MLL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在人類白血病中研究最為廣泛,因為MLL的斷裂融合會引發混合譜系白血病,包括急性髓性和淋巴性白血病。已有的報道顯示,80%的兒童白血病為這
來自于微生物的II型規律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系統(Type II CRISPR)自從2012年被改造為基因編輯工具后,帶來了生物學研究、疾病治療以及農作物育種等方面的一系列革命性進展,并有望在未來持續改變世界。然而,難以實現特異細胞的精準調控限制了CRISPR基因編輯體系的應用。 miRNA是一
2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和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楊力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ADAR1 is required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neural inducti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6-7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志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制肺癌轉移 doi:10.1038/s41586-019-1340-y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 UDP-葡萄糖)是糖醛酸途徑(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對于RNA(核糖核酸)編輯在癌癥中可能發揮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參與腫瘤發生和發展的一種新機制,并因此可能在未來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案。 在每一個健康的人體細胞中,連接到DNA中的遺傳信息,被轉
CRISPR-Cas適應性免疫系統為細菌和古細菌對抗噬菌體和質粒入侵提供了核酸序列特異性的防御機制【1】。CRISPR-Cas系統分為6個亞型,其中II型CRISPR-Cas9和V 型CRISPR-Cas12a(Cpf1)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基因組編輯和多種多樣的生物技術應用【2,3】。在噬菌體感染
植物轉錄后基因沉默(PTGS)和轉錄水平基因沉默(TGS)是其抵抗病毒以及其它外源基因入侵的一套基于核酸的免疫系統。該系統能夠監測、發現并及時清除病毒或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產生對病毒等多種病原的抗性。近幾年來,生物體如何在利用該機制抵抗病毒等病原入侵的同時,保持內源基因表達的穩定性是一個熱點科學
加拉帕戈斯鸕鶿 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島最西端的費爾南迪納島是一片處于原始狀態的區域。它還經常被使其水域沸騰的熔巖流淹沒。不過,這并未阻止一種奇怪的鳥類在費爾南迪納島安家:全世界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鸕鶿。如今,一項最新研究通過患有各種罕見骨骼疾病的人類同樣擁有的幾十個異常基因,就這種有著短粗翅膀的海
編者按: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創性工作,令學界振奮,同時也反襯出中國科研模式和科技體制中亟待改變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最年輕的院士邵峰深有感觸,提筆寫下這篇文章。邵峰所在的北生所作為科技改革試驗田,在成立至今的10年里,探索科研體制改革,探尋原始創新新機制,成就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和效應細胞,在抵抗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和殺傷癌細胞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為大家帶來近期關于T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些學習進步! 【1】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DOI:10.1038/s415
類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免疫治療藥物徹底改變引發了癌癥治療變革:許多直到最近還被認為無法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正在經歷長期緩解。但是,大多數患者對這類藥物沒有反應,而且它們對某些癌癥的治療效果要比其他癌癥好得多,其中的原因令科學家們困惑不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2樓一個實驗室的存儲間里,放著10多個足有半人高的液氮罐。罐里放置著一排排試管架,每根試管中“沉睡”著成千上萬條讓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瘧疾病原體——瘧原蟲。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研究員陳小平笑著說,自己30多年來都在跟瘧原蟲打交道,天天研究和觀察瘧原蟲,已經看出了“感情
今天,CRISPR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分子生物學家眾所周知的一個名字,各國研究人員熱切地使用這一系統在生命王國中嵌入或刪除基因組中的DNA序列。同時本系統技術也在不斷升級中,各種創新性技術層出不窮,近期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又公布一項“奇怪”的CRISPR技術成果——利用
4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CRISPR-Cpf1識別crRNA新機制,表面液膜連續定向搬運機制,以及染色體大片段缺失驅動腫瘤發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黃志偉教授課題組過結構生物學和生化研究手段揭示了CRISPR-C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腫瘤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癌癥治療領域的重大進展,靶向阻斷 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療法在癌癥免疫治療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目前,美國FDA批準的PD-1抗體藥物nivolumab(英文商品名: Opdivo)和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 Keytruda)與常用的抗癌藥多
對中科院人來說,2013年7月17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視察。他對中科院人說:黨中央對我國科技界寄予厚望。中國科學院要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從此,實現“四個率先”便
轉錄本多樣性在有機體功能多樣性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對于其產生機制及生物意義仍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實驗室通過分析獵隼的血液轉錄組和甲基化組、家雞以及小鼠多組織轉錄組,揭示了一個轉錄本多樣性產生的新機制。 這項研究發現表達量越高的基因越傾向于擁有更多的轉錄本。對獵隼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