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是輸送利益的文憑販子,而是弘揚知識與思想的道場。還博士學位應有的學術敬畏,其實就是在保衛大學應有的格調和尊嚴。 “某些學校的博士培養已經差到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這是南京師范大學陳吉德教授參加教育部博士論文抽查評審時給出的評價。由于論文中有許多常識性的語法錯誤和知識硬傷,陳吉德教授直言“這篇論文都不能稱其為博士論文,完全是通過拼湊堆砌出了八九萬字”。相較于之前媒體討論較多的學術不端問題,陳吉德教授的“現身說法”直指當前博士培養的論文質量問題。 攻讀博士,是一個極為嚴肅而神圣的學術經歷。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博士都與知識生產密切關聯。我們經常用“攻讀”和“深造”來表達通往博士學位的求學過程。言外之意,博士論文是有一定規格要求的,它的終極落點就是對人類思想與智慧的承諾;而履行這一承諾,必須經歷一場煉獄般的學術生命進化過程。 2014年,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啟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博士論文抽檢與......閱讀全文
博士論文能夠順利在學校通過,說明某些導師極不負責任。除了學生,更該批評的是導師。 最近,他審讀過的一篇博士論文,并貼出部分論文內容,并稱該論文差到讓他憤怒。他寫道,強烈建議教育部有關部門追查論文的相關單位和作者的責任,并做出相應的處理。 為什么說這篇論文差呢?這是一篇戲劇與影
前段時間,由于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突出表現,獲得總冠軍的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女生武亦姝著實火了一把,用實力詮釋了何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甚至有人稱其“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但翻開她的簡歷,可以看出她不僅是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寫作水平也不錯——參加2015年首屆“新聞晨報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