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研究挑戰臨床醫學傳統認知
在發表于5月25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MUSC)的研究人員報告稱,發現在感官刺激過程中,并未精確“調整”血流量增加以響應局部的神經活動,由此挑戰了血管和局部神經反應緊密聯系這一長期以來持有的觀點。 許多腦成像技術都是依賴于血流和血氧的變化,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它們均假定血管改變反映了局部神經活動成比例的變化。 論文的資深作者、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系副教授Prakash Kara博士說:“由于沒有充足的血液可同時輸送到大腦各處,提供支持神經活動所需最佳水平的氧氣和葡萄糖,人們普遍認為大腦具有一個內置的自動調控機制隨著神經活動的增強,增加進入一些區域的血流量。” 但這種自動調控有多么的精確?通常在大約一毫米的分辨率下,fMRI信號代表了許多血管中平均的血流量。在動物模型中采用微米級分辨率的雙光子成像,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研究小組同時研究了單個血管中的血......閱讀全文
微芯片成像技術問世
近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了一種可以生成集成電路(計算機芯片)高分辨率三維圖像的技術,研究人員事先并不知道所涉集成電路的設計。 現代納米電子學發展至此,因其構造體積小,芯片三維特征復雜,已經無法再以無損方式成像整個裝置。這意味著設計和制造流程之間缺少反饋,這樣會妨礙生產、出貨和使用
成像光譜技術是什么?
1.成像光譜技術發展簡述 光譜技術是指利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研究分子結構及動態特性的學科,即通過獲取光的發射、吸收與散射信息可獲得與樣品相關的化學信息,成像技術則是獲取目標的影像信息,研究目標的空間特性信息。這兩個獨立的學科在各自的領域里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但是知道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遙
活體成像技術的應用
光學活體成像技術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行標記。可見光體內成像通過對同一組實驗對象在不同時
X光成像技術現狀
X光成像技術在醫療、安檢、工業探傷、無損檢測等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X光成像技術采用的是模擬技術,X光影像一旦產生,其圖像質量就不能再進一步改善,且其信息為模擬量,不便于圖像的儲存、管理和傳輸,限制了它的發展。 X光圖像的數字化不僅可利用各種圖像處理技術對圖像進行處理,改善圖像質量,
動態數字成像技術介紹
隨著粉體技術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用戶不單單僅滿足于對粉體顆粒大小及分布的精確測量,也同時對顆粒的形態及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德國RETSCH TECHNOLOGY(萊馳科技)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基于ISO13322-2 標準,采用動態數字圖像分析技術研發而成的粒度粒形分析儀的專業廠家,其
共聚焦成像技術特點
共聚焦成像技術特點:多點高速,高靈敏度共聚焦成像,其采集速度比普通點掃描共聚焦技術快至20倍。另外采用高分辨,高靈敏的探測器,有效減少活細胞成像的光毒性及光漂白,同時也適合于固定樣品的高分辨快速三維成像。共聚焦顯微技術按照顯微鏡構造原理的不同分成激光掃描共聚焦和數字共聚焦顯微技術兩種。共聚焦技術具有
共聚焦成像技術特點
共聚焦成像技術特點:多點高速,高靈敏度共聚焦成像,其采集速度比普通點掃描共聚焦技術快至20倍。另外采用高分辨,高靈敏的探測器,有效減少活細胞成像的光毒性及光漂白,同時也適合于固定樣品的高分辨快速三維成像。共聚焦顯微技術按照顯微鏡構造原理的不同分成激光掃描共聚焦和數字共聚焦顯微技術兩種。共聚焦技術具有
超光譜成像技術
超光譜成像技術是在多光譜成像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是一種集光學、光譜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新型遙感技術,能獲得空間維和光譜維的豐富信息,屬于當前可見紅外遙感器的前沿科學。由其物化的成像光譜儀,根據光譜分辨率(光學遙感器的性能指標之一,是指遙感器在接收目標輻射的光譜時,
高光譜成像儀的成像技術原理
高光譜成像儀是新一代傳感器。在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開始研制。研制這類儀器的主要目的是想在獲取大量地物目標窄波段連續光譜圖像的同時,獲得每個像元幾乎連續的光譜數據,因而稱為成像光譜儀。目前成像光譜儀主要應用于高光譜航空遙感。在航天遙感領域高光譜也開始應用。 高光譜成像技術 高光譜成像
高光譜成像儀的成像技術原理
高光譜成像儀是新一代傳感器。在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開始研制。研制這類儀器的主要目的是想在獲取大量地物目標窄波段連續光譜圖像的同時,獲得每個像元幾乎連續的光譜數據,因而稱為成像光譜儀。目前成像光譜儀主要應用于高光譜航空遙感。在航天遙感領域高光譜也開始應用。 高光譜成像技術 高光譜成像技術是基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超分辨顯微成像(2)
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幾種主要的單分子定位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還留下了一些問題,比如它的分辨率是由什么決定的?獲得的大量圖像數據如何進行重構?本期我們就來為大家解答這些問題。單分子定位超分辨顯微成像的分辨率單分子定位超分辨顯微成像的分辨率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定位精度和分子密度。定位精度是目標分子在橫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超分辨顯微成像(1)
從16世紀末開始,科學家們就一直使用光學顯微鏡探索復雜的微觀生物世界。然而,傳統的光學顯微由于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橫向分辨率止步于 200 nm左右,軸向分辨率止步于500 nm,無法對更小的生物分子和結構進行觀察。突破光學衍射極限,一直是科學家們夢想和追求的目標。雖然隨著掃描電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及
腦立體定位技術的應用
腦立體定位技術的應用 哺乳動物的大腦是所有器官中最復雜的一部分,結構上分為很多區域和核團,在需要對某個特定核團進行研究的時候就需要通過立體定位技術對其進行精確定位和操作。 原理 某些顱外標記與顱內結構具有相對固定的位置關系,如: 前囟(bregma):位于冠狀縫和矢狀縫的交接
腦立體定位技術的應用
腦立體定位技術的應用哺乳動物的大腦是所有器官中最復雜的一部分,結構上分為很多區域和核團,在需要對某個特定核團進行研究的時候就需要通過立體定位技術對其進行精確定位和操作。原理某些顱外標記與顱內結構具有相對固定的位置關系,如:前囟(bregma):位于冠狀縫和矢狀縫的交接處;人字縫尖(lambda):位
新技術為“腦計劃”鋪路
電子顯微鏡下的小鼠腦組織圖像 近日,一場神經學學會會議的約3萬名參會者中,有近5000人蜂擁至一個禮堂,觀看美國哈佛大學神經學家Jeff Lichtman展示其研究成果——老鼠大腦的切片。當它們被放大在幾塊大型投影屏幕上時,其中一部分類似圓柱體的組織以史無前例的精細度被呈現出來:680個神經纖
腦功能成像的注意事項及檢查過程
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檢查前一天預防頭部受損。 查時要求:頭部要固定好。 檢查過程 病人坐在儀器前,使用固定帶和海綿墊將志愿者頭部充分固定,以防止掃描中出現不自主運動。掃描中心置于眉弓上方40 mm處,約為中央前回水平。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在腦卒中的研究應用(三)
而他們在2014年對比了正常人和不同程度卒中患者皮質激活發現,隨著運動功能恢復,卒中患者的運動激活向雙側腦激活的轉變,這是由于同側也發生激活的加入引起的。我們還在慢性期輕度偏癱患者中觀察到明顯的對側優勢模式。這表明中風后運動功能恢復與運動相關激活的側向平衡恢復有關,并且發現在所有中度偏癱患者的同側半
腦功能成像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神經功能區內部或周圍出現有腫瘤,神經元活動弱,可能涉及某些神經疾病。 需要檢查人群:神經功能損害者,老年癡呆癥。 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檢查前一天預防頭部受損。 查時要求:頭部要固定好。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在腦卒中的研究應用(二)
Masahito等人(2007)利用健康志愿者和卒中患者在跑步機上行走進行對比發現,在健康人和患者的加速行走期,皮質激活在內側SMC,SMA和PFC中是明顯的,在穩定期期間,患者表現出持續的皮質激活,而對健康受試者的皮質激活傾向于減少。?圖 健康志愿者和卒中病人在行走期間皮質激活的對比?Hiroak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在腦卒中的研究應用(一)
根據NEJM全球卒中報告顯示:中國(25歲后)卒中發生的終生風險為39.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8%。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2017年中國腦血管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重,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統計為20.56%和23.18%,與惡性腫瘤、心臟病位列死因占比前三。腦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還具有高致殘率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在腦卒中的研究應用(四)
?圖 不同頻率下的大腦皮層的激活狀態?卒中患者在運動想象時腦部皮質的激活特征?Masahito等人(2013)利用卒中患者根據信號想象運動時從而獲得大腦皮層激活,實驗分為兩組,REAL反饋組中的受試者被提供了與想象相關的血紅蛋白信號。SHAM反饋組中的受試者在神經反饋期間被提供無關的隨機信號,結果發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與老年癡呆鑒別(二)
Niu等人通過fNIRS探究了工作記憶任務(n-back記憶任務)下健康老人與輕度認知障礙老人腦區氧合血紅蛋白濃度差異,并對Hbo濃度與神經心理學評分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輕度認知障礙人群的左側額葉和顳葉激活下降且額顳葉部分通道的Hbo濃度與行為學評分存在較強相關性,說明這些敏感通道的fnirs
近紅外腦成像在精神疾病鑒定中的應用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982年我國對12地區的城鄉12000戶, 共計51982人進行篩查, 結果顯示:“在15歲及以上 (38136人) 人口的精神障礙時點患病率為10.54‰。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與老年癡呆鑒別(一)
說起老年癡呆,你想到什么?記憶退化,失語,運動功能喪失,以上種種都可以總結為認知障礙。簡而言之,老年癡呆是一種以認知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老年癡呆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已有研究表明基因遺傳,飲食和生活作息習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疾病的發生。老年癡呆正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據2018年數
腦功能成像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正常值 各神經功能活動正常。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神經功能區內部或周圍出現有腫瘤,神經元活動弱,可能涉及某些神經疾病。 需要檢查人群:神經功能損害者,老年癡呆癥。
光聲成像技術在結構成像中的應用
光聲成像技術可以實現類似超聲成像技術達到的深層組織成像; 另一方面, ?光聲成像技術以組織的光學吸收系數為基礎, 所以又能得到高對比度成像, ?同時又避免了純光學成像中光學散射的影響。在無損傷前提下,對小動物進行活體成像。Endra小動物光聲成像系統既是應用光聲技術的新型的無損傷活體成像模式,它同時
熒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的優缺點對比
一、熒光成像技術優點 數據來源:使用FOBI整體熒光成像系統對熒光染料Cy5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 相比生物發光成像,熒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 熒光蛋白及熒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 熒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熒光蛋白、熒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
熒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的優缺點比較
上次,我們對比了熒光成像和生物發光的基本原理。那針對自己的課題,生物發光和熒光成像哪個好?什么情況下選擇生物發光,什么情況下選擇熒光成像?今天為大家解答關鍵問題:熒光成像和生物發光成像的優缺點是什么?一、熒光成像技術優點數據來源:使用FOBI整體熒光成像系統對熒光染料Cy5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
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電子斷層成像技術構建的線粒體的全新結構,向傳統教科書上的觀點發起挑戰。傳統觀點認為線粒體內膜向內突出形成冠狀的嵴,而斷層成像顯示為內膜向內突起形成管腔結構。迄今為止,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快速冷凍(plung-freezing)的樣品研究中去。自從快速冷凍和制作較厚的冷凍切片成為常規技術以來,
多項技術助力腫瘤原位成像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龍億濤小組在單細胞內p53蛋白原位成像檢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蛋白,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廣譜的腫瘤抑制作用。在腫瘤細胞內,p53蛋白通常會發生變異,干擾細胞的正常生長調控機制。“p53蛋白一直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