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出國還是留在國內?
編者按: 畢業季即將到來,許多年輕學子最關心的莫過于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將為讀者撰寫一系列與職業選擇和發展有關的文章。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何江是出國攻讀博士群體的一個代表。 王立銘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擁有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他還曾任教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曾在波士頓咨詢公司。作者將從自己不同尋常的職業經歷出發,分享關于職業發展的個人觀察與建議。 上篇寫了要不要讀博士,我的核心想法是,讀博士的出發點是為了科學研究的職業發展。考慮是不是讀博士,應該考慮三個要素:有沒有對未知科學問題的興趣;有沒有面對不確定性的心理準備;是不是至少不排斥動手實驗。接下來這篇,我們來聊聊到底在哪里讀博士。我還是要先聲明,這篇文章更多的還是出于我對生物學研究的理解和感受。推廣到其他學科,包括其他基礎科學學科的時候,要小心才好。 必須得說,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出國讀博是還是留在國內......閱讀全文
讀博士:出國還是留在國內?
編者按: 畢業季即將到來,許多年輕學子最關心的莫過于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將為讀者撰寫一系列與職業選擇和發展有關的文章。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何江是出國攻讀博士群體的一個代表。 王立銘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擁有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他
王立銘:德爾塔突變株入侵,新冠防控需新思路
我相信,最近你和我一樣,在密切關注這一波從南京祿口機場開始、逐漸擴散到全國15個省區市,感染人數已經超過400人的新冠疫情。這是在2020年3月9日,中國本土新冠疫情實現零新增之后,國內最嚴重的一次疫情反復。 你肯定也已經知道,這波疫情主要由新冠 “德爾塔”(Delta)突變株引起,這是一種公
讀博:做科研的職業訓練
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博士生該如何培養?這些問題,都是大問題。 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按理說,讀博士沒有專門適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條件,誰都可以讀。但是,讀博士的過程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一般都是通過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而獲得學位。所以,適合讀博士的人,應該是適合作學術研究的人。 讀博
高校教師讀博困境待解
不久前,經過幾年苦讀,杜彬恒終于拿到了西南大學頒發的教育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之前,他的身份是西南大學的一名輔導員。 “有碩士學位的在職教師讀博,這幾乎是一條必然要走的路。”杜彬恒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路也有走“彎”的時候。 日前,湖南省邵陽學院一則引進海外博士的公示引發輿論強
官宣!取消統考,讀博更難了!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這是前段時間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的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黃國平的畢業論文《致謝》里的一句話,這篇不賣慘,不叫苦,堪稱現代版《送東陽馬生序》的致謝辭,觸動人心,讓大家重新認識學習真正的意義,也將“讀博”相關的話題送上熱搜。 而隨著鄭州大學、
讀不讀博:為自己的選擇創造理由!
關于讀不讀博這件事,就像畢業要不要留在北上廣,一年一年困擾著一批批新的年輕人。這不,最近科學網博主們又掀起了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說到底,如何做出一個正確的人生選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永恒的難題,所以才會被反復提及。 在這里,不想贅述讀博與不讀博之間的利與弊。那樣的文章已經由你的導師、學長分享
為了讀博,我差點賣掉一個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38.shtm 阿里?哈勒迪-納薩布(Ali Khaledi-Nasab)出生于伊朗一個貧窮的家庭,是家中第一個完成中學教育的人。為了能夠繼續求學,他甚至曾想過賣腎換錢,來支付學費。歷經種種艱辛
讀博,就是為了進高校做教師嗎?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 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老師工資條上不怎么高。 那要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 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獲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
專訪廈門大學聶立銘: 光聲技術——聆聽光的聲音
201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頒布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也變得備受關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光學分辨率的極限,帶來了一場變革。各種顯微成像技術,比如熒光、探針、quantum dot技術、共聚焦顯微鏡技術、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等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研究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2015高分辨率成像
讀博,你后悔了嗎 中國博士生存群像譜
博士,高學歷的代名詞,也是未來科技的生力軍。他們中有許多人在自己日夜奮斗的研究領域,披星戴月,早起晚歸。頂著來自學業、家庭甚至社會上的壓力,博士們時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書讀了二十多年,竟然身無長物,學的都是些屠龍之術,安身立命都困難。”有感于讀博時的痛苦,科學網博主吳楷喆在他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