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純粹的學術環境吸引人才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那就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同是中國人又有著相同的研究領域,兩人很談得來,經常一起爬山、散步、進行科研合作。 在一次聊天中,該學者建議雷久侯到中國科大去從事研究工作。當時,適逢中組部啟動“青年千人”計劃,申請之前,雷久侯到中國科大順訪。“一見傾心,中國科大與我在美國的研究環境很像,校園不大、沉靜、不浮躁。”經過深思熟慮,雷久侯拒絕了其他邀請,來到中國科大。 中國科大給他的是“驚喜”。純粹的學術環境在該校體現為對學術的尊重,“學術優先”是該校師生內心尊崇的普遍法則。 這里適合安靜地做學問 前不久,中國科大“80后”教授陸朝陽入選英國《自然》雜志評選出的十大“中國科學之星”,并被譽為“量子鬼才”;2015年,陳宇翱、陸朝陽所在團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4年,陳宇翱榮......閱讀全文
中國科大召開首屆學術交流會
12月8日至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屆學術交流會在東活五樓學術報告廳召開,會議由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多慧院士主持。校黨委書記許武,校長侯建國,副校長竇賢康、陳初升、朱長飛,校長助理潘建偉等出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千人計劃”A類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中科大:純粹的學術環境吸引人才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那就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同是中國人又有著相同的研究領域,兩人很談得來,經常一起爬山、散步、進行科研合作。 在一次聊天中,該學者建議雷久侯到中國
中國科大環境政策與環境管理研究中心成立
為響應國家環境保護部在全國開展迎接世界環境日,倡導低碳減排、綠色生活的通知要求,6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聯合安徽省環境保護廳,在中國科大共同舉辦“世界環境日”學術報告會、公共事務學院與安徽省環保廳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中國科大環境政策與環境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等系列活動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出版“中國科大專刊”
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于5月4日出版“中國科大專刊”,并刊登題為《中國科大:天才工場》(USTC:A powerhouse of Talent)的文章。文章稱:“中國科大哺育出眾多訓練嚴格的獨立學者,這些師出中國科大的學者
中國科大齊飛教授到安光所進行學術交流
7月2日,應張為俊研究員邀請,中國科技大學齊飛教授到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燃燒診斷與反應動力學”的精彩報告。近60位科研人員聆聽了報告,部分科研人員還與齊飛教授進行了交流討論。 報告會上,齊飛教授結合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工作,分享了自己及團隊在燃燒診斷與反應動力學方面
中國科大“環境生態學”學科排名進入ESI前1%
根據ESI數據庫2012年5月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首次進入該學科領域全球研究機構排名的前1%。至此,中國科大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領域已達10個。 ESI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
中國科大2009年學術論文比例再列全國高校第一
11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0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表現不俗”的論文比例再列全國高校第一。 2009年,我國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共10.88萬篇,其中表現不俗(超過所在學科論文被引次數的世界均值)的論文數為1.68
中國科大生態與環境研究生交叉學科中心揭牌
為進一步整合生態與環境學科力量,加強學科建設,培養相關領域的高水平人才,促進區域經濟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7月21日,中國科大生態與環境研究生交叉學科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中國科大副校長張淑林致辭,她充分肯定了生態與環境學科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希望相關學科以生態與環境研究生交叉學科中心的成立為契
中國科大實現液體環境中無衍射表面光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教授明海、王沛領導的微納光學與技術研究組成員張斗國,與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J. R. Lakowicz、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教授袁小聰等,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博士寇珊珊合作,生成了液體環境中的無衍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召開
10月13日至14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此次年會的主題為“環境科技創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中外專家學者、企業家與環保人士等1800余人參加了此次大會。在開幕式上,主辦方還頒發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2016)光大環保優秀論文獎”、“《中國環境科學》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