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過再生關鍵聽覺細胞損失
美國科學家近日為聽力損失患者帶來了福音。他們在小鼠體內制成了關鍵的聽覺細胞,并首次證實這些細胞能與自然的耳部細胞一樣發揮作用。相關論文8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 在聽覺系統中,內耳在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中將聲波轉換成電信號,柯蒂氏器上布滿了15000至20000個毛發狀細胞。這些細胞對振動作出反應,產生電刺激通過神經傳給大腦。這是一個脆弱的系統——高分貝的聲音會損傷毛發狀細胞,機體老化也會使它們衰竭,從而導致聽力損失。科學家推測,可以通過替換這些毛發細胞來恢復部分聽力功能。之前的研究鑒別出一種名為Atoh1的蛋白,它可以觸發毛發細胞的生長。但是這些人工形成的細胞是否與天然細胞具有一樣的功能并不清楚。 圖片說明:小鼠胚胎期間接收某個蛋白的額外副本會產生更多的關鍵聽覺細胞(底部)。 (圖片來源:David Woessner, John Mitchell, and John ......閱讀全文
《自然》:通過再生關鍵聽覺細胞損失
美國科學家近日為聽力損失患者帶來了福音。他們在小鼠體內制成了關鍵的聽覺細胞,并首次證實這些細胞能與自然的耳部細胞一樣發揮作用。相關論文8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 在聽覺系統中,內耳在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中將聲波轉換成電信號,柯蒂氏器上布滿了15000至
實驗鼠內耳發現三種新神經元 有助開發聽覺障礙新療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瑞典研究人員確定了實驗鼠外周聽覺系統中的4種神經元,其中3種為新發現的。他們指出,對這些細胞進行分析有望帶來針對各種聽力障礙的新療法。研究發表于近期《自然·通訊》雜志。 當聲音到達內耳時,它被轉換成電信號,通過耳蝸中的耳朵神經細胞傳遞到大腦。以前,這些細胞大多數被認
腦干植入電極可恢復聽力
接受手術的是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通常情況下,聽覺有障礙的人只要是由于內耳功能缺損引起耳聾,但聽覺神經沒有被破壞,就可以借助安裝人工耳蝸得到改善。但這位患者由于聽覺神經被腫瘤破壞而完全失聰,通過人工耳蝸對其內耳進行電刺激也已經無法使其獲得聽力。 于是,奧地利的醫學專家們對其實施了聽覺腦干植
干細胞培養出與聽覺有關細胞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醫院1日發表公報說,該校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歷時10年,以老鼠為實驗對象,利用干細胞培養出與人類耳蝸內毛細胞相似的細胞,從而向利用再生醫療方式治療失聰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類耳蝸中大約有1.5萬個對聽覺和平衡感非常重要的耳蝸內毛細胞,它們能夠將振動轉
耳鳴病因總結
在沒有外部來源的情況下,耳鳴對靠近頭部的聲音出現感知。它可以由單耳或雙耳感知的在頭部內或頭部周圍的聲音,或者遠距離的噪聲。聲音通常是嗡嗡聲,響聲或嘶嘶聲。發病機制耳鳴可以在聽覺通路的任何地方觸發,它被認為是在聽覺皮層內的神經元中發生感知沖動。由于耳蝸或耳蝸神經水平的聽力損失,大多數患者具有“感覺神經
Stem Cell Reports:重編程聽覺毛細胞治療耳聾
聽力損傷通常是由于內耳中聽覺毛細胞受損導致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以為毛細胞一旦損傷就不能修復,而最近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的文章駁斥了該觀點。科學家發現在新生小鼠中,支持細胞能夠變為毛細胞。如果該發現能夠應用于成年人的話,科學家就能治療因毛細胞損傷引起的耳聾。 該
多國科學家聯合研究解析引發噪聲性耳聾的分子機理
近日,來自巴斯德研究所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名為pejvakin的分子的功能,pejvakin分子在機體聽力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該分子缺失是引發噪聲性耳聾的主要原因,而噪聲性耳聾是引發耳聾的常見原因,該項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ell上。 早在2006年,研究者就通過聯合研究鑒別出了一種引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范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
人工耳蝸技術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 像正常人一樣交流
目前,因耳聾致啞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重大疾病。對耳聾患者而言,人工耳蝸開啟了一扇通往有聲世界的天窗。請關注——人工耳蝸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37屆美國耳鼻咽喉科學學術研究年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楊仕明教授應邀在會上就該科近20年來開展的2000多例
磁共振檢查噪聲對胎兒及嬰幼兒聽覺功能的影響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其精細的解剖組織對比、無電離輻射及豐富的成像模式,已成為胎兒、嬰幼兒顱腦檢查的首選方法。然而,MRI檢查時產生的高強度噪聲,若防護不到位,易造成受檢者聽功能損傷。胎兒、嬰幼兒聽覺系統發育尚不成熟,MRI噪聲是否會對該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