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抓住人才這個科技創新的關鍵因子
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為如期實現科技強國“三步走”的第一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整體科技實力大大增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重大創新成果,在載人航天、深潛、超級計算領域不斷刷新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速度。 然而,立足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交匯的新坐標,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創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成為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 樹立堅定的創新自信,不再錯失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牢牢抓住人才這一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尤其是創新型人才這一關鍵因子。 牢牢抓住創新人才這一關鍵因子,......閱讀全文
新華社:抓住人才這個科技創新的關鍵因子
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為如期實現科技強國“三步走”的第一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整體科技實力大大增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重大創新成果
印度科技創新管理政策趨勢:創新是發展關鍵所在
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各國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路徑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后發國家,要想在全球創新競賽中搶占優勢,就必須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創新政策,以提高其創新能力。迄今為止,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正式發布了國家創新戰略,至少二十多個已經建立了國家創新機構。2007年尤其是2010年以來,
關鍵要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6月9日至11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以及政策法規與監督司、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司、創新發展司和火炬中心相關負責同志一行,深入陜西延安市和西安市,圍繞創新型省份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方面工作進行調研。 王志剛一行先后實地
徐匡迪:工程科技創新是走向綠色發展關鍵
第一,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處于世界前列;但中國的人均排放仍然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是美國的1/4,是日本的1/2。因此,中國應該按照聯合國的規定,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 第二,傳統產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是走向綠色發展的第一步,發展先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核心和關鍵
4月25日在貴陽召開的科技創新發展工作地方座談會上,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強調: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核心和關鍵,科技部門要堅守科技創新這一主陣地,要更加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李萌指出,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三五”規劃把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
代表委員:布好科技關鍵子 下好創新先手棋
萬鋼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新常態更需要科技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基礎研究和戰略性領域涌現出一批世界前沿成果。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要努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
代表委員:布好科技關鍵子 下好創新先手棋
萬鋼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新常態更需要科技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基礎研究和戰略性領域涌現出一批世界前沿成果。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要努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
《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發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五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論壇”(下稱:“天府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首次發布了《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報告。 報告以全球19個國家的32個科技創新中心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影響4個一
山東煙臺狠抓四個關鍵點 著力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
近年來,煙臺市緊緊圍繞中央和省關于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狠抓科技改革、政策支撐、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四個關鍵點,全市的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一、以科技改革為切入點,深化科技體制創新 一是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向。制定出臺《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積極調整科技計劃的
用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
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