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一些真核微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和存儲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潛在可規模化的清潔能源生產和固碳減排方案,微藻能源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高效遺傳工具的匱乏,極大限制了工業產油微藻的機制研究和分子育種。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于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這一成果于8月19日在線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 Plant Journal)。 微擬球藻是一種可在室外大規模海水培養的工業產油微藻,具有生長速度快、大量積累油脂和EPA、二氧化碳耐受能力強等優點,因此已經成為能源微藻研究領域的主要模式藻株之一,也在國內外諸多微藻固碳產油示范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反向遺傳工程技術的匱乏從根本上阻礙了針對二氧化碳固定能力和產油效率等諸多關鍵性狀的系統改造。 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勤濤和博......閱讀全文
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廣泛用于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類合成、細胞運動(生物鞭毛)、非生物脅迫等生物學過程相關的功能研究(圖1)【1】。長期以來,通過同源重組將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萊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與外源基因的隨機插入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范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
微藻(Microalgae)是構成食物鏈(food chain)zui基礎的位置,其為小的浮游性動物(planktonic animals)的主要食物,例如橈腳類(copepods)及磷蝦(krill)(Eupausia superba),而后者至少是二十種以上的魚類之主食,亦是三種海豹
甾體類化合物在真核生物中分布,但其在微藻中的代謝途徑和生理作用知之甚少。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植物能源生理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Plant Energy Biology)組成的聯合研究團
ω- 3脂肪酸一般來自于魚油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很少患心血管疾病開始,人們對ω-3脂肪酸的研究開始逐步深入。ω-3脂肪酸被稱為人體健康的守護神,多項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具有抗炎癥、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預防抑郁、甚至抗癌的特性。但ω-3脂肪酸不能在人
光合生物制造技術是指以光合生物為平臺,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的技術,可以在單一平臺、單一過程中同時取得固碳減排和綠色生產的效果。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于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遺傳操作便捷等優勢,易于進行光合細胞工
醫用材料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主要得益于其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臨床應用效益。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地位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中、青年創傷增加,新技術的不斷注入等因素,人類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十多年來,國際醫療保健費用的增長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長。人類對醫療
自2010年3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員共發布五批儀器設備采購公告,采購各類儀器23臺(套)。其中,第五批儀器采購公告為11月17日發布,尚處于采購過程中。儀器名稱臺數用途第五批(11月17日發布)脈沖場電泳系統1微生物基因分型鑒定;環境基因組大片段分析;質粒、病毒基因
一、葉綠體 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葉綠體(chloroplast,chlor)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細胞器。(一)葉綠體的發育、形態及分布1.發育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由前質體(proplastid)發育而來,前質體是近乎無色的質體,它存在于莖端分生組織中。當莖端分生組織形成葉原基時,前質體的雙層膜中
美 國 新型電池研究獲得突破;證明慣性約束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比燃料吸收的多。 佐治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直接以生物質為原料的低溫燃料電池,借助太陽能或廢熱即能將稻草、鋸末和藻類甚至有機肥料轉化為電能,能量密度比基于纖維素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高近百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開發出一種主要原料是普通沙子的新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礎,而光合作用發生于稱為類囊體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機理成為生物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歐洲學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發表兩篇論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別在藍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擬南芥)報道了一種蛋白VIPP1
近期,礦物學期刊American Mineralogist 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物表界面作用學科組袁鵬等關于硅藻蛋白石礦物微區成分和結構的研究論文。該文提出,將硅藻蛋白石視作“純”氧化硅礦物的認識應予以更新——其硅質體相結構總是存在鋁、鐵、鎂、鈣等元素,殼體表面則覆有一層富鋁鐵、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