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被遺忘的創始人
光遺傳學是一項注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注: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愈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識分子》也曾于2016年5月7日撰文《光遺傳學:一項注定要得諾貝爾獎的技術》。然而,它的創始人又是誰呢?近日,美國健康醫療專業媒體《STAT》采訪了這位可能是光遺傳學第一人的科學家——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授潘卓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74校友)。 很多神經生物學家沒聽說過潘卓華,中國人不知道潘卓華,可惜的是中國科大人也不知道潘卓華——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在2016年4月3日曾以《轉基因人?綠藻基因轉人體治失明!》為題,介紹過潘卓華及其技術應用,同樣波瀾不驚,未能引起校友的關注。 早在2004年2月,潘卓華成功將光敏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添加......閱讀全文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被遺忘的創始人
光遺傳學是一項注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注: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愈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識分子》也曾于2016年5月7
喬瑟琳·貝爾:被諾獎遺忘的天文玫瑰
貝爾錯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戲劇性經歷,成為了科學史上經常被人提及的爭議性事件。又到十月“諾獎季”,全球科學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貝爾的故事此時聽來,不失為理解諾獎的“另一扇窗口”。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 Burnell) 穿著同一件
投稿被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成果被搶發,科研如此艱難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注定會得諾貝爾獎的工作。 2019年9月24日,Ernst Bamberg、Karl Deisseroth、Gero Miesenb?ck,三人因在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而榮獲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
華裔科學家諾獎級成果被搶發,科研競速賽不相信眼淚
光敏感神經元技術可能會推動醫學領域的革命性進展。這項技術名叫“光遺傳學”,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它有望用于治療失明、帕金森癥以及緩解慢性疼痛。此外,它還將廣泛用于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大腦的工作,讓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理解睡眠、成癮和感知等行為。 因此,斯坦福大學的 Karl Deis
Nature:被遺忘的遺忘基因
大部分神經科學家相信,β淀粉樣蛋白是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這種蛋白是形成斑塊的主要成分,這一信念也使β淀粉樣蛋白成為阿爾茲海默病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1991年,杜克大學神經科學家Warren Strittmatter當時就是在研究β淀粉樣蛋白和阿爾茲海默病的關系,他主要的研究內容是用腦脊液中尋找
光伏逆變器:被遺忘的重要功能
對于光伏電站來說,光伏組件和逆變器無疑是其中的核心設備,組件即電池板,把太陽光轉換成電能類似若干個小電池,逆變器把直流變成交流可以并網應用。 業界對逆變器的能量轉換功能已認識得很清楚,決定逆變器轉換質量的無疑是其效率指標,業界普遍存在這樣的認識:組件選定后直流輸出功率就確定了,逆變器選定后系統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揭曉,光遺傳學會不會獲諾獎?
北京時間2021年9月25日零點,有 “諾獎風向標” 之稱的拉斯克獎(the Lasker 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遺傳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獲得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發現了可以激活或沉默單個腦細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并將其用于開發光遺傳學——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技術。
徐旭東:論文多為何拿不了諾獎
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機”式的原創成果,科學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獨、壓力的心理素質,社會也應營造寬松、包容的環境,樹立崇尚原始創新的價值導向 最近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陸續公布,我國作為論文產出第二大國,卻名落孫山。究其原因,就是追蹤熱點式的研究多,高質量、有見地、“道破天機式”的原創成果較
世上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拿諾獎
皮埃爾和瑪麗·居里 Marie and Pierre Curie1900 年,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在巴黎的實驗室。(來源:Wellcome Library) 1894 年,研究員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 ,1859-1906)已經和他的學生瑪麗·斯科沃多夫斯卡(Marie Skl
-2014年沃爾夫獎揭曉-被稱諾獎前哨
據沃爾夫獎(Wolf Prize)官方網站消息,2014年沃爾夫獎獲獎名單現已出爐。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繪畫/雕刻獎 Olafur Eliasson,丹麥藝術家。 化學獎
21年拿21個諾獎,這個國家實力不容小覷
10月11日,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公布,三位得主均來自美國。他們是David Card,Joshua D. Angrist和Guido W. Imbens。 至此,2021年的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已悉數公布。 ▲圖為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貝爾獎官網 ◆2021年所有諾
高校教學秘書:不應被遺忘的角落
在高校干了兩年教學秘書后,劉沖(化名)現在只想著怎么可以離開這個崗位。“因為我實在找不到繼續留下來的理由。”面對《中國科學報》的采訪,她的話語中充滿無奈。 兩年前,劉沖開始負責學院本科生的教務工作。不久后,她便打算針對教學秘書崗位的某些狀況寫一些文章。然而,直到現在她都沒有真正動筆,因為她發現,
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么樣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那個要50年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么樣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從被遺忘的公式中找到氣候改變者
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重新利用有120年歷史的科特雷爾方程來理解二氧化碳在受到電化學作用時發生的反應,目的是將氣體轉化為有用的產品。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經典方程可以幫助電化學家控制反應,創造出理想的產品,如乙烯、乙烷或乙醇,有效地將一個環境問題轉化為一種可再生資源。這個方程以化學家弗雷德里克-加德納-科
快訊:華測創始人郭勇辭職
華測檢測6月24日午間公告,華測檢測公司董事會于2014年6月20日收到公司董事郭勇的書面辭職報告,郭勇申請辭去華測檢測公司董事職務及其他職務。根據相關規定,郭勇的董事辭職報告自送達之日起生效。辭職后郭勇將不再擔任華測檢測公司其他任何職務。 截止公告日,郭勇直接或間接持有華測檢測公司股份2
托馬斯·蘇德霍夫:沒想到拿諾獎,我就是愛科學
在蘇德霍夫看來,任何科學家都不能“計劃著”去得諾貝爾獎,“它只關乎科學,得到諾獎是沒有捷徑的”。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Sdhof)先生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Sdhof)先生并沒想到自己會拿到諾貝爾獎。 去年10月初,當接到諾貝爾獎組委會打來的電話時,這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
諾獎得主Science光遺傳學開創性成果:找回“丟失”的記憶
利用光來激活一些腦細胞可以喚回因遺忘而“丟失”的記憶。在發表于5月29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透露利用一種稱作為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的技術,他們能夠重新激活以其他方式無法恢復的記憶。 文章的資深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教授、Pi
諾獎獲得者團隊PNAS文章被撤回-還有多篇被質疑
α-和β-神經素是廣泛選擇性剪接的突觸前細胞粘附分子,被認為組織突觸組裝。然而,最近的數據顯示,在體內海馬中,一種神經素亞型Nrxn2的缺失,令人驚訝地增加了興奮性突觸的數量,并增強了它們的突觸前釋放概率,這表明Nrxn2限制了突觸的組裝,而不是使突觸組裝成為可能。2023年3月24日,斯坦福大學T
調控染色質相互作用的光遺傳學工具被開發
轉錄調控不僅僅是近端的啟動子對基因表達的激活,遠端的增強子也對基因的轉錄調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強子(enhancer)是一類基因組上的順式元件。它通過與啟動子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激活基因表達。這一過程的實質是DNA上不同的調控元件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長距離的相互作用由染色質空間三維結構幫助建立和
每年1個諾獎-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點,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 日本諾獎“井噴”
多次陪跑,天文學界“村上春樹”終于拿諾獎了
北京時間10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的物理學獎再次開出“雙黃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的理論發現有助于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則在
光遺傳學技術的原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又稱光刺激基因工程(optical stimulation plus genetic engineering),是一種通過光學和遺傳學技術在活體動物腦內精準控制細胞行為的技術。由于其高度的時空特異性,光遺傳技術廣泛應用于神經科學研究領域。2010年,光遺傳學技術榮
諾獎得主:諾獎遺漏的科學家,這個獎來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33.shtm 文|王兆昱 孫滔 “我們委員會的任務,是找出那些真正有重大貢獻,卻還沒有得到國際認可的人。” 著名細胞生物學家Randy Schekman對《中國科學報》說。他提到的“委員
-他們是如何拿到諾獎的——來自諾獎實驗室的內部報告
剛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Moser夫婦的實驗室中,有一對中國夫婦——張生家和葉菁,他們與Moser夫婦已經合作了五六年的時間,并在此次獲諾貝爾獎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生家、葉菁夫婦與Moser夫婦合影 在本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布的當天,賽先生聯系了張生家夫婦表示祝賀,在談話中張生
光遺傳學——照進細胞的一束光
圖片來源:Anna Reade 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上的閃亮藍光讓科學家選擇性地激活光敏感轉錄因子。 從現在開始10年后,這種技術將會成為發育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界人人使用的工具。 Kevin Gardner打開一個小冰箱模樣的培養器,看著里面閃爍的藍光,這種場景經常讓他想起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
訪加大舊金山分校校長:屠呦呦值得被授予諾獎
海爾曼(來源: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官網)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校長蘇珊·戴斯蒙德·海爾曼(),在本周來訪中國并會見國家衛生部高級官員及各高校領導,就創新等問題進行交流,以拓展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與中國高校間的潛在合作機會。11月29日下午,海爾曼校長在北京接受了科學網的訪問。 Su
中國版諾獎頒發:施一公潘建偉等3人獲未來科學大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潘家華:低碳之路應“高歌”卻不“猛進”
“碳排放就是生存權的體現,爭取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權。” 在今年10月“基礎四國”第五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上,德國、日本、印度明確表示支持潘家華所提出的“碳預算”思路框架。這被潘家華列為本年度最高興的事情之一 2010年2月23日晚,潘家華出
Science:走向臨床的光遺傳學
光遺傳學誕生后的頭十年,大大推動了人們對正常和病理性神經回路的理解。今后的十年,光遺傳學將迎來與轉化醫學的聯姻,為疾病治療帶來新的機遇。本期Science雜志上,Bryson等人就展示了這樣一個范例,他們將光遺傳學工具與再生醫學知識結合起來,在周圍神經損傷的小鼠模型中恢復了肌肉的功能。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