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忠慶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轉變下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會產生相反的波速變化特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3日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目前,大量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已經比較好地揭示了地球內部三維的波速結構,將這些波速結構轉化為成分和溫度的變化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及其動力學特性的關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來識別成分和溫度對波速的影響,人們對這方面的認識還非常有限。 吳忠慶對下地幔主要礦物之一鐵方鎂石的自旋轉變進行了多年的研究,獲得了地幔溫壓條件下鐵方鎂石的彈性特性[Phys. Rev. Lett. 110, 2013],發現自旋轉變會顯著降低鐵方鎂石的彈性模量,導致下地幔的體模量在~1700公里深處隨溫度增大而反常升高,跟剪切模量的溫度效應相互抵消后引起縱波波速對溫度不敏感,從而在層析成像中產生可觀測的效應[PNAS 111, ......閱讀全文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忠慶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轉變下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會產生相反的波速變化特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3日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目前,大量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已經比較好地揭示了地球內部三維的
中微子告訴你地球內部熱量的秘密
古靈精怪的中微子最近又要搞事情。不過這次,它和地球扯上了關系。 科學家在近期發表的《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認為,最新方法可通過中微子來分析地球內部熱量的準確來源。 中微子這種極小的、虛無縹緲的粒子與地球有什么關系?科學家們又是如何通過它透露出的蛛絲馬跡來研究地球內部秘密的? 利用中微子研究地
科學家再現超級地球內部極端環境
美國和德國科學家最近合作進行了新的激光驅動沖擊壓力實驗,在實驗室再現太陽系外超級地球和巨行星深內部的極端環境,以及類地行星誕生時的混亂環境,利用超快光學測量技術揭示了構成行星的重要物質性質,這些物質決定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23日的《科學》雜志上。 石英(SiO2)是組成巖
衛星繪制地球引力變化圖:地球外形似土豆
來自GOCE衛星的一幅新大地水準面圖,黃色和紅色區域引力較大,藍色區域引力較小。 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繪制了一幅令人吃驚的地圖。乍一看,地圖展現的天體很像一顆土豆形的小行星,在太空中自由穿梭。實際上,這幅彩色地圖呈現的是我們的家園地球,揭示出引力如何隨地區不同發生變化。這幅
如何掌控溫度變化
?在種植行業,特別是一些四季氣候變化比較大的地域,控制植物生長溫度十分重要。雖然已經有了大棚種植技術,但是對于氣候溫度要求比較高的植物來說,溫度控制也是需要謹慎對待的。自記式溫度計不但可以實時檢測溫度,它還可以每隔一段時間自動記錄目標環境內的溫度變化。從溫度記錄數據上可以看到晝夜不同時間的溫度變化從
天平內部的溫度平衡如何保持
天平內部的溫度平衡先檢查防風罩是否已關閉好,若關閉好,就可進行開機操作:不間斷地給電子天平通電并使之處于開機狀態,電子天平內部就能形成溫度平衡。
理解地球內部復雜結構有了新方法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動力大地測量研究組對國際常用、可從不同地學全球數據集中提取公共信號的6種疊積方法進行了全方位、深入地比較分析,并開展了方法的典型應用。近日,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全球性地學觀測網的陣列分析技術:綜合分析與典型應用》為題,發表在《地球科學評論》。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丁浩為第一作者,丁浩
人為改變地球溫度“地球工程”能否拯救人類
全球變暖應該怎么辦?節能、減碳、全球熄燈一小時?不,這還遠遠不夠。科學家們提出聽起來更瘋狂的設想:向大氣層釋放硫酸鹽顆粒增加對陽光反射,在海洋播撒鐵粉、加速海藻繁殖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給冰川鋪一層毛毯減緩融化速度,甚至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太陽傘……這些“地球工程學”方面的設想在普通人看來是異想
旋轉蒸發儀內部溫度控制方法介紹
液體溶液的濃縮,主要是采取蒸發分離的方法,蒸發速度與溶液的性質、溫度、壓力、濃度有關。?能否通過其它方法提高蒸發速度,對RE-52AA旋轉蒸發儀內部的溫控進行分析。1 實驗材料和儀器1.1 材料 (1)取健康小牛血清3000ml,加入95%乙醇7000ml,攪拌均勻放置24h以后離心取上清液體,分成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有“隱藏的海洋”
地球內部可能存在著一個水量相當于地表海洋總水量3倍的“隱藏的海洋”。這一發現也許有助于解釋地球上海洋的水從何而來。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這一“隱藏的海洋”位于地球內部410公里至660公里深處的上下地幔過渡帶,其水分并不是我們熟悉的液態、氣態或固態,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