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治理:時間過半,進度如何?
各地取得階段性成果,不同類型企業參與發揮所長環能科技第五代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對同里古鎮入河補充水進行水質凈化與保持。圖為同里古鎮。 資料圖片 ◆中國環境報記者 崔煜晨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發布,其中重點工作之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引發業內聚焦。隨后2015年8月發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明確了城市黑臭水體的排查與識別、整治方案的制訂與實施、整治效果的評估與考核、長效機制的建立與政策保障等內容。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國黑臭水體治理進展如何?地方政府如何選擇技術路線,企業如何參與治理?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目標進展 各地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有困難 大部分地區的目標為2016年年底前,完成目標的40%,明后兩年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水十條”中,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17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閱讀全文
這些黑臭河道蝶變秘訣何在?
上海首批“最美河道”呼之欲出。近日,首屆上海市“最美河道”系列創評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一個細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最美河道”入圍者中,竟然一半以上有“黑臭史”。據悉,這些河道或被列入上海56條段建成區黑臭水體,或身居2017年1864條段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名錄。上海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
建立黑臭河長效管理機制
當前,很多地方都很重視黑臭河污染問題,采取河道清淤、河水置換等措施對河道進行治理,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每到夏季,伴隨氣溫升高,一些地方河流還是會發出陣陣難聞的氣味,相關信訪舉報增加。 筆者在處理黑臭河環境問題過程中發現,黑臭河整治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有認識不到位的因素,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只有
黑臭水體的治理技術
研究背景 近幾年,隨著國內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整治效果逐漸體現,但也出現了治理后水質不穩定,黑臭現象反復的問題。研究表明,該問題主要與內源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外源污染物的輸入有關,因此,實現長效治理除應保證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外,內源污染治理及治理后水環境的生態修復成為關鍵。目前國
一站式治理黑臭河湖 選擇性消滅黑臭的微生物“元兇”
鴨舍邊上的MEP環境疫苗一站式智能工程示范基地 張巷浜黑臭抗體形態圖片 江蘇連云港市郊,穿過一片稻田,是交錯縱橫的河道,河道旁是17棟鴨舍。“MEP環境疫苗一站式智能生態工程技術在城市黑臭河流的應用”項目試驗基地,就在鴨舍的對面。 蘇州汾湖微生物防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范凈告訴記者,沖洗鴨
一站式治理黑臭河湖 選擇性消滅黑臭的微生物“元兇”
江蘇連云港市郊,穿過一片稻田,是交錯縱橫的河道,河道旁是17棟鴨舍。“MEP環境疫苗一站式智能生態工程技術在城市黑臭河流的應用”項目試驗基地,就在鴨舍的對面。 蘇州汾湖微生物防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范凈告訴記者,沖洗鴨舍的水里有鴨糞、殘存飼料等物質,直接排入河流中,加上農田尾水,導致河水富營養
4年減排,遼河初別黑臭
編者按:“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是政府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當前,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快速增長,一些被淘汰的落后產能死灰復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強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緩甚至由降轉升,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趨勢
“治污黑科技”:新材料助力黑臭水體污染防治
?? 6月5日電,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解決黑臭水體污染治理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新選擇。我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材料,將其平鋪在黑臭水體表面,太陽光照射兩周內,可明顯改善水質。今年初,相關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擁有發明專利50多項,已在上海、安徽、江蘇等地成功示范,正成為整治黑臭水體和污染防治的利器
黑臭水體治理需要“組合拳”
業內人士表示,治理黑臭水體要避免陷入重治理、輕保持,重晚期、輕長效的誤區,重視長效的治理模式,針對不同河流特點,將現有技術集成,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理效果。 ●我國的河道黑臭水體治理,應當和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同時,還應當綜合管網建設、污水處理、污泥處置等 ●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
黑臭水體治理還要重重闖關
治理黑臭水體時,第一步是先恢復水體,第二個還要建立起地方政府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不能一邊在治理,另一邊在增加黑臭水的排入,要注意控制增量。如果新改擴建的工程沒有配套污水管線,而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又滿負荷,那么應該規定項目不能建設。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其軍 今年4月發布的
省會城市年內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5%。 規劃明確,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