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不久,繼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又會添新成員——中國將發射國內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按照設計,在未來幾年,它將在太空巡游,通過不斷變換觀測模式,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監測,并借助模式同化技術,最終形成全球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就開始部署并緊鑼密鼓地對碳衛星項目進行論證,并于2011年啟動實施863計劃“十二五”重大項目“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 中國為什么這么需要一顆碳衛星?布局這步棋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監測和分析起到什么作用? 摸清二氧化碳的來去“蹤跡” 氣候變化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熱詞。但是,國際上對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關鍵因子的連續監測和分析仍很薄弱,尚未形成完備的基礎數據。 “從人類有限的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地面直觀觀測史來看,150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從280ppm上升到400ppm。這導致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7......閱讀全文
碳衛星:“把脈”全球大氣治理
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的辦公室中,放著一個縮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模型。別看它身形小,卻承擔著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的“大”使命。 從國外專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發射,碳衛星已經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為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碳
碳衛星利用高光譜進行全球“碳普查”
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它將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的秘密。 “我國還沒有這么復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制難度極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
碳衛星是怎樣“煉”成的
碳衛星很小,但它卻是我國迄今為止觀測模式最復雜的民用衛星,它通過多種觀測模式的組合,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碳衛星工程總體副總指揮龔建村表示,要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就要依靠碳衛星的主載荷——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別小看這個二氧化碳探測儀,它可是監測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積衍射光
碳衛星獲取首組觀測數據
記者2月23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美衛星成功捕捉植物碳匯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約有1%會再發射出一種微弱的熒光,它可以作為光合作用的一種測量方法。近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一幅由極軌碳觀測者衛星2號測量的熒光圖(如圖,來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數據)。 美國宇航局(NASA)的這顆衛星于今天7月份發射,其目標是繪制大氣層中的碳元素凈含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今天成功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縉:碳排放的過程叫從化石燃料里面儲存的碳變到二氧化碳,到
排放監測“碳衛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觀測?遙望藍天,“碳衛星”正成為中堅力量。2021年,中國科研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觀測數據,發布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可以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進程不僅依賴能源技術的變革創新,也離不開
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獲取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8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
衛星試驗
挑取可疑菌落密涂劃種于血平板上或M—H平板上,再將金黃色葡萄球菌點種或劃種其上,35℃24h孵育。如葡萄球菌菌落鄰近處被檢菌的菌落較大,遠離葡萄球菌菌落處的菌落小或不生長,即“衛星”試驗陽性。在血平皿上劃上葡萄球菌時,X,V因子都具備,在M-P,平板上接種葡萄球菌、只具備V因子。
監測全球碳排放 中國碳衛星:“我在太空挺好的”
在距離地面700公里外的預定軌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每1.5小時都會向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傳輸信號。“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這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于觀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