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第三極”破解氣候變化之謎——訪維加獎得主姚檀棟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是亞洲學者首次獲得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此項榮譽。 獲獎是群體效應 中國“第三極”環境研究處于第一方陣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昆侖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 “這里是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姚檀棟從事高原科考近40年:“盡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于‘第三極’環境,但相比南北極,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 維加獎的設立,最早源于對北極研究的重視。獎項后來延伸到南......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冰凍圈狀態與變化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研究關鍵地區之一,具有全球變化研究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目前,觀測資料的缺乏是青藏高原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綜合使用可靠的原位觀測、遙感測量及改進的數值模式對于青藏高原冰凍圈及其與氣候的相互作用研究至關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梅
監測青藏高原冰凍圈變化 中國學者首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記者1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 維加獎設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杰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后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
中國冰凍圈科學大會探索減緩冰凍圈影響科學對策
第一屆中國冰凍圈科學學術大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以“冰凍圈變化、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探討了冰凍圈的變化機理以及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環境的影響,并探索減緩和適應冰凍圈影響的技術和科學對策。 冰凍圈科學委員會主席秦大河介紹說,2000年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專門啟動了新的核心計劃——氣候與冰凍圈計劃,
青藏高原冰凍圈吸光性雜質及其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
青藏高原冰凍圈吸光性雜質及其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首獲維加大獎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公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
立足“第三極” 破解氣候變化之謎 ——訪維加獎得主姚檀棟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
北半球冰凍圈變化研究項目啟動
將揭示多年凍土退化對碳循環過程的影響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973”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啟動。 該項目將圍繞北半球冰凍圈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影響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并以冰凍圈變化對我國氣候、災害、水資源安全等的重大影響與應對策
“冰凍圈科學研究集體”喜獲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簡稱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研究集體”近日喜獲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該獎項是表彰其立足國家西部高海拔地區,在冰凍圈科學研究領域開展的大量原創性工作,以及在學科交叉、體系創建方面的引領性成果。 “冰凍圈科學研究集體”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領銜,
冰凍圈告急災害增多 它們終成“丑樣子”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