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修復農業土壤技術取得突破
自工業革命以來,集約化農業生產加速土壤“肥力”的持續流失,促使農莊更頻繁大量使用化肥如氮、磷、鉀等,以滿足農作物產量剛性需求。然而農業土壤需要一定的時間重新平衡各類營養元素,特別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碳元素,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滋養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保持農作物健康優質高產和鎖定地下溫室氣體(GHG)排放。歐盟成員國調查數據顯示,農業土壤“肥力”持續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來自土壤有機碳化合物分子含量的明顯降低,平均低于相鄰“肥沃”土壤有機碳含量5倍以上,直接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30%。 2015年10月,歐盟科研框架計劃為修復土壤技術的研發提供250萬歐元資助,總研發投入350萬歐元,由科研團隊在德國德累斯頓實施500平方米中試化工廠示范項目。新工廠已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產品,每年的產量可保證200公頃有機碳耗盡土壤的修復。 2016年歐盟第七科研框架計劃再次為該項研究提供300萬歐元,總研發投入380萬歐元,由丹麥、英國、......閱讀全文
土壤修復:利益還是公益?
4月17日,央視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的報道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而相關部門的答復,將事件的原因解釋為“由土地開發引起,散發異味導致”。 截至記者發稿時,由環保部和江蘇省委托的調查組已陸續抵達常州。而此次污染事件的發生,再次將公眾的視線引向了污染場地的土壤修復。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土壤
腐植酸——土壤修復的“烏金”
如今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關注的環保重點問題,“土十條”頒布在即,“拯救”土壤戰役的槍聲勢必會響徹中華大地。早前,國家出臺《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全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0-2015年)》文件治理土壤污染問題。近兩年,國家對于土壤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并多
土壤修復技術及其特點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從根本上說,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原理可包括為:(1)改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或同土壤的結合方式,降低其在環境中的可遷移性與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
歐盟修復農業土壤技術取得突破
自工業革命以來,集約化農業生產加速土壤“肥力”的持續流失,促使農莊更頻繁大量使用化肥如氮、磷、鉀等,以滿足農作物產量剛性需求。然而農業土壤需要一定的時間重新平衡各類營養元素,特別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碳元素,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滋養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保持農作物健康優質高產和鎖定地下溫室氣體(
土壤重金屬污染蔓延 專家:土壤無法完全修復
曾在2007年調查提出“10%的市售大米存在鎘超標問題”的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日前向記者表示,時隔6年,土壤重金屬污染進一步蔓延,市售大米鎘超標比例可能更高了。他表示,從嚴格意義上說,土壤一旦被重金屬污染后就無法修復,只能通過控制和治理,以降低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活力”。
土壤修復市場前景廣闊 土壤酸化改良亦是熱點
2015年的土壤污染調查顯示,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就達320個,約548萬公頃。此外,我國至少還有近3000萬公頃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500萬公頃土地受石油污染,200萬公頃土地受礦區污染,5萬公頃土地受固體廢棄堆放污染。 針對目前的土壤污染現狀,國家的相關政策也相繼
浙江加快土壤修復治理步伐
? ?圖為浙江省臺州市環境監測人員在厭氧DANO堆制(一種堆肥技術)修復過程中,監測土壤中的溫度、含氧量、PH等參數。 5月的一天,在浙江省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復項目——臺州路橋區峰江街道山后許村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示范點現場,記者看到,各類植物正茁壯成長、綠意盎然。這片曾經“生病”的土壤通過植物吸
讓土壤修復行業回歸理性
千呼萬喚始出來,業界期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終于落地,立即引起各方熱議。 與之前預估的萬億市場不同,一方面,“土十條”將風險管控作為核心,讓市場回歸理性。另一方面,“土十條”的主要指標,對土壤修復行業和企業提出更高要求。 那么,業界對期盼已久的“土十條”有何看法,
土壤修復工作勢在必行
土壤修復呈現盛世景象 技術掣肘破題在即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的法律法規從無到有的過程,資本方面的瓶頸正在日漸打破,市場空間不斷打開,企業資本的涌入造就了一個煌煌盛世。只是盛世之下,還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土壤修復呈現盛世景象 技術掣肘破題在即目前,我國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總體形勢已十分嚴峻,由此引發
浙江加快土壤修復治理步伐
5月的一天,在浙江省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復項目——臺州路橋區峰江街道山后許村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示范點現場,記者看到,各類植物正茁壯成長、綠意盎然。這片曾經“生病”的土壤通過植物吸附、濕地脫毒等方法,已經修復成功,達到了農業用地的土壤標準。 為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浙江省于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