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科研資助機構資助的科研項目是國家科技研發工作的具體部署,體現了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科學研究活動的重點與方向。 本文綜合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信息分析技術,結合定性分析,試圖對美國科學基金會(NSF)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材料科學的資助項目進行比較分析,從資助布局、資助規模、資助強度、資助重點、發展演變等角度開展比較研究,揭示美國科學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前瞻識別重要科學領域和重要科學問題,為優化我國科研資源配置、制定我國科研發展戰略等提供借鑒。 2010年到2016年3月,美國NSF材料學部共資助了純學術研究項目2410項,平均每年459項,資助項目數量與資助金額年度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從年度立項數量與立項資助金額趨勢可以明顯看出,5年中NSF材料學部資助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但資助金額卻大幅下降。資助金額從2010、2011年的每年3億元左右下降到了2012年近1.7億元,且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圖1 ......閱讀全文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新材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石和先導。以硅材料、高分子、高強合金、碳纖維、石墨烯等為代表的新材料蓬勃發展,有力地支撐了世界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密集出臺重大規劃政策,從研發投入、市場培育、制度法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努力搶占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先機。 據中國工業
目前,科研、出版、評價與管理體系間究竟存在些什么問題?如何分析解決這些問題,使得中國科研在國際科學共同體中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不妨站在科研出版的視角大膽地對這些體系之間的“谷倉效應”做一些分析。圖片來源于網絡 什么是“谷倉效應” “谷倉效應”,也可以稱為“筒倉效應”,是由英國《金融時報》的
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高鵬研究員在皮米尺度精確測量表面結構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電子顯微鏡與電子光學實驗室”的“青年千人”計劃研究員高鵬與日本、臺灣的合作者通過基于高空間分辨率(45皮米,目前最高紀錄)的定量環形明場像技術(ABF)發現,鈦酸鋯鉛(PbZr0.2Ti0.8O3)鐵電薄膜表面存在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編者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科技創新平臺,對促進我國科學源頭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對兩者的建設背景、理念、歷程和功能定位還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統一的認識。為此本報告著重梳理了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歷程
2020年科技廳共收到各單位或專家提名的河南省科學技術獎項目705項,經形式審查,671項提名項目形式審查合格,予以受理。 現將受理的671項省科技獎候選項目(含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提名獎種、提名單位或提名專家等)公示如下:序號項目名稱提名獎種完成人完成單位提名單位或專家1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