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尹慧勇組的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Phospholipid Oxidation Products Containing Cyclopentenone Moiety in vitro and in vivo: Implication in Atherosclerosis。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閱讀全文
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尹慧勇組的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 of Anti-inflammatory a
鞘磷脂的動脈粥硬化的介紹
鞘磷脂是哺乳動物血漿中第二豐富的磷脂,可見于所有的主要脂蛋白中。高達18%的血漿磷脂以鞘磷脂的形式存在,在不同亞型的脂蛋白中,磷脂酰膽堿與鞘磷脂的比值差異較大。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如VLDL和LDL都是富含鞘磷脂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鞘磷脂的含量高于正常動脈組織。 抑制鞘磷脂的從頭合成明顯
動脈粥樣硬化的簡介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質代謝障礙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
怎樣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1、一級預防 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制品)的食物;不吸煙,不飲烈性酒;保持樂觀的心態和輕松愉快的心情;40歲及以上人群堅持至少每年體檢一次;從兒童期開始,即不宜進食高膽固醇、高動物性脂肪的飲食,也應該避免攝食過量,防止發胖。 2、二級預防
動脈粥樣硬化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需考慮與炎癥動脈病變(如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等)及先天性動脈狹窄(如主動脈、腎動脈狹窄等)相鑒別。炎癥性動脈疾病多具有低熱、血沉增快等表現。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患者發病年齡輕,不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方法
1.綜合治療 (1)合理飲食,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超重。大量減少飽和脂肪和糖類的攝入,脂肪攝入限制在每天20g以內,其中飽和脂肪限制在2g以內。增加可溶性纖維的攝入。 (2)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根據自身情況、活動習慣、心臟功能來設定活動強度,循序漸進。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大量吸煙,還有糖尿病、肥胖和遺傳因素等。 1.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二者常同時存在。 2.高血脂 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分析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大量吸煙,還有糖尿病、肥胖和遺傳因素等。 1、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二者常同時存在。 2、高血脂 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介紹
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出現器官病變時,診斷并不困難。如檢查發現血脂異常,動脈造影顯示血管有狹窄性病變,應首先考慮動脈粥樣硬化。需要注意的是,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一個器官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意味著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經存在同樣的病變;同樣,一個器官發生血管事件,意味著
動脈粥樣硬化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需考慮與炎癥動脈病變(如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等)及先天性動脈狹窄(如主動脈、腎動脈狹窄等)相鑒別。炎癥性動脈疾病多具有低熱、血沉增快等表現。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患者發病年齡輕,不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