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并購開年看點有哪些?
今年以來,環保產業并購持續。僅開年的第一個月,就出現了8例收購并購交易,涉及總金額共3.5億元。 但同比來看,較去年同期,2017年1月交易總案例和并購金額都有所收窄。究其原因,今年環保產業將在IPO上有大的突破,但并購方面則可能將顯得不那么強勢。從并購類型上看,8起交易中的5個標的都是從事環保項目運營的項目公司,項目類型涵蓋餐廚、市政污水、垃圾填埋氣發電等。 可見,PPP模式快速推廣的大潮之下,大干快上的項目公司不可避免出現運營狀況良莠不齊的情況,部分運營不好的特許經營項目公司將于未來幾年持續出現,這些公司將可能成為強勢的環保運營商爭搶的新收購標的。 看點一:上市公司與新三板企業的“大小合作” 由于大小環保企業間優勢資源(資本、技術)存在互補性;小企業在戰略實施方面受較少的限制和監管;同時小企業在新興市場的開拓等方面較為靈活。因此環保產業中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和以新三板為典型的中小企業間的合作及投資成為一種非......閱讀全文
環保產業并購開年看點有哪些?
今年以來,環保產業并購持續。僅開年的第一個月,就出現了8例收購并購交易,涉及總金額共3.5億元。 但同比來看,較去年同期,2017年1月交易總案例和并購金額都有所收窄。究其原因,今年環保產業將在IPO上有大的突破,但并購方面則可能將顯得不那么強勢。從并購類型上看,8起交易中的5個標的都是從事環
并購步伐加速 環保產業“錢”味十足
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一些顯著的變化,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并購整合明顯加速。據統計,僅2016年一季度,環保領域就開展了6起對外收購,總額達128億元,是去年海外并購總額的兩倍多。 并購步伐加速 環保產業“錢”味十足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環保走出去的
先河環保:一季報略超預期,產業并購基金助產業整合加速
投資要點: 公司14年實現營業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31.6%,實現歸母凈利潤7169萬元,同比增長19.3%,對應EPS 0.21元。收入增長符合預期,利潤增長略低預期。公司前期培育的高毛利運營業務實現3420萬元,同比實現翻番,毛利率維持71%高水平,環境監測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7%,毛利
環保并購基金達376.62億元 催化產業轉型升級
擔心買到的衣服等紡織品是由廢棄紡織品加工而成;檢測機構又苦于沒有權威檢測標準和檢測方法,無法對循環再利用滌綸和原生滌綸進行鑒定區別。從3月1日起,一項新實施的標準將解決這一難題。由上海紡織集團檢測標準有限公司、上海市紡自2015年以來,環保行業并購現象火爆,多家上市公司設立環保并購基金。據統計,
積極并購拓展產業鏈 先河環保構建綜合服務平臺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創新能力最強的環境監測儀器專業生產企業之一,先河環保2015年業績符合預期,并有望在未來持續提升。無論是自身的內外發展決策,還是國家的政策驅動,先河環保都有望憑借多年積淀成功構建綜合環保服務平臺。 2016年2月26日,發布2015年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先河環
環保產業掀起并購熱潮 2015年共計136起案例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十五”期間,由于國家加大了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有力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市場需求,環保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產業水平明顯提升。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環保企業并購流程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求已經非常清晰,市場上也能常常聽到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的聲音,但是相比北美和歐洲每年成交的幾千個并購項目,中國買家的參與度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那么我們就從海外并購的流程上來簡單捋一捋海外并購的難點和注意事項。 宏觀決策和并購目標的確定 對于國內環保企業來說,是選擇以工程
大資本時代下的環保產業 并購重組成新熱潮
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頻傳,環保產業迅速發展,在政策刺激、市場主體增多和資金面寬松三大驅動力刺激下,環保產業的結構性重組將加劇。對于中小型環保企業而言,亟需整合自身核心優勢。大資本時代下的環保產業 并購重組成新熱潮 正如發改委環資司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所說,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深入,環保執
環保行業并購潮持續升溫 已成立400億環保并購基金
環保行業并購潮持續升溫。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中旬,今年我國已有20只環保產業并購基金發起設立,共涉及19家企業,規模接近400億元,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水平。而從基金規模來看,有五成以上的產業并購基金超過1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慶、寧夏、內蒙古等多省區市地方政府也
環保并購風險大起底
據普華永道數據統計,至今為止超過50%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都不成功。商務部報告也指出(見下圖),中國企業的海外項目只有13%處于盈利可觀狀態,63%處于非盈利或虧損。 隨著國家指導方針的傾斜,和國內大經濟環境的變化,各類企業逐步從實業建設投向資本運作。當然,靠資本盈利必定比實業快速得多,但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