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揭示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勛成團隊在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HDA15-PIF1 as a key repression module directing th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of seed germination in the dark 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52年,美國Beltsville農業研究中心Borthwick和hendricks以單色光處理萵苣種子,發現紅光促進萵苣種子萌發,而遠紅光照射則逆轉這一過程。在此發現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成功地從植物中鑒定分離出了第一類光受體——感受紅光和遠紅光的光敏色素,從此開啟了植物光信號研究的新篇章。在萌動的種子中,光敏色素以生理失活型(Pr)合成,在紅光(或強自然光)照射下,Pr型轉化為生理活躍型(Pf......閱讀全文
華南植物園揭示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勛成團隊在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HDA15-PIF1 as a key repression module directing th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of se
華南植物園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獲進展
兜蘭屬(Paphiopedilum)是蘭科植物最重要的屬之一,其唇瓣特化成兜狀或拖鞋狀,故又被稱為“拖鞋蘭”、“仙履蘭”等。兜蘭屬植物以其奇特的花形、豐富絢麗的花色和持久的花期,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盡管我國有豐富的兜蘭屬植物資源,但大部分種類由于在野生生長環境下繁殖困難,加之過度采挖和生長環境的破
禾谷類種子萌發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課題組,通過大規模篩選種子萌發缺陷突變體,鑒定和克隆了一個編碼B3結構域的抑制因子GD1。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植物期刊》。儲成才課題組博士生郭曉黎、候曉梅和副研究員方軍為共同第一作者。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為解析禾谷類作物種子萌
華南植物園杓蘭種子試管萌發研究獲新進展
杓蘭(Cypripedium),又名拖鞋蘭,屬于蘭科杓蘭亞科杓蘭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觀賞蘭花之一,其地上部莖、葉還可入藥,具祛風、解毒、活血之功效。全世界約有50種,主要分布于北溫帶至喜馬拉雅地區,中國是分布中心,約有40種。杓蘭由于獨特的花朵造型、絢麗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觀賞花期而具有極高的觀賞
版納植物園揭示BRs與ABA介導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
植物種子萌發和萌發后發育(Seed germination and postgerminative growth)受到植物體內多種信號分子和外界環境因子所調控。例如,植物激素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抑制植物種子萌發和萌發后發育,而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s,
華南植物園等在杏黃兜蘭繁殖及其萌發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兜蘭(Paphiopedilum)由于獨特的花朵造型、絢麗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觀賞花期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在國際上廣泛應用。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人們對其過度地采挖,兜蘭現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植物物種之一,許多種類已瀕臨滅絕,所有兜蘭野生種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
調控油桐種子油脂積累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湖北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植物學雜志》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通過對轉錄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員挖掘到一個屬于I類同源結構域亮氨酸拉鏈(HD-ZIP)轉錄因子VfHB21。在蔭蔽環境下,該轉錄因子在油脂快速積累期大幅上調表達,它可直接結合到催化
華南植物園茶葉香氣形成機制與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我國茶(Camellia sinensis)園面積、年產量居世界第一,而畝產值在十大產茶國中居末位,且畝產值的增長率最為緩慢。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全年約有60%茶原料因品質差未得到充分利用,年損失達上百億元。多酚、氨基酸和香氣是茶葉品質的核心物質。茶葉中已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物質(18-36%),而氨
華南植物園森林土壤溫室氣體通量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出調控森林土壤主要溫室氣體(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環境因子(溫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學、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這些因素的調控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成為這些氣體通量模型發展的瓶頸。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