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滯留時間是表征森林生態系統生長與死亡平衡的一個生物物理量,等同于地上生物量與地上凈生產力的比值,反映了碳在生態系統的滯留時間。這一變量直接決定了森林碳庫的大小,同時也是很多動態植被模型的重要參數。但由于數據的缺乏,目前在全球尺度上對森林碳滯留時間的研究較少。因此,分析森林碳滯留時間,對于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碳庫變化、減小碳庫或地上生物量模擬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慶華研究組基于已發表文獻數據,整合分析全球尺度上不同森林植被功能型1319個樣點的森林碳滯留時間,分析其生物和非生物影響因素,并以動態植被模型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IBIS)為例探討如何改進提高這一參數對全球森林地上生物量模擬精度。分析發現,不同森林植被功能型的碳滯留時間差別較大,溫帶落葉闊葉林與寒帶針葉林森林碳滯留時間較長,而暖溫帶森林較短。統計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氣溫和降水對不同植被功能型......閱讀全文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①水深90 多米的紫坪鋪庫水庫保存了岷江帶下來的地震滑坡物質,科研人員艱難地采集到水庫沉積物后異常興奮。 ②在龍門山區因滑坡造成的堵車天天有,地震后更加嚴重。 ③一連數十天劃著小皮筏艇在煙霧撩人的紫坪鋪庫區進行不間斷觀察和采樣。 ④不時運動變化的近六萬個滑坡是科學家的工作場地。 ⑤20
隨著氮沉降全球化和我國氮沉降形勢越來越嚴峻,準確量化沉降氮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滯留和分配是評估氮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方向和程度的關鍵。15N標記手段不僅能準確量化沉降氮在不同生態系統組分中的滯留率,還可以闡明沉降氮隨時間在各組分中的再分配過程。氮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國際上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通過參考北極圈脆弱性實驗(ABoVE)數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原生態系統中,碳在凍土中的保留時間比40年前減少了約13%。這意味著那里的碳循環正在加速,且速度比北冰洋更快。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安東尼·布
北京PM2.5來源分析圖 上海PM2.5來源分析圖 PM2.5又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或細顆粒物,是表征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指標。它指的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對比一下,人類纖細頭發的直徑是50至70微米。 PM2.5的來源可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包括風揚塵土、
本月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排放的氣溶膠的減少(通常由工業活動釋放的微小的空氣污染顆粒)可能導致全球變暖幅度從0.5上升到1攝氏度。 這實際上將導致地球氣候超過巴黎氣候協議中列出的最嚴格的目標。世界各國領導人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
2月2日是第15個世界濕地日,而全國人大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著名農業專家和生態專家楊邦杰最近給國務院提交了一個報告:中國濕地全面告急! 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它不僅可以補充地下水或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