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科醫生:擺脫胃癌“發現即晚期”的魔咒
近年,胃癌發病呈以下特點。一是年輕化趨勢日益顯著。近5年,19歲~35歲青年人的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遺傳因素,飲食不規律、睡眠嚴重不足、工作壓力大,都是造成年輕人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二是男性患病比率高于女性,大約是2:1。三是早期診斷率低,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足10%,遠低于日本的70%和韓國的55%。四是生存率低,據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的報告表明,我國胃癌5年生存率僅為27.4%。 重視胃炎治療 如此兇險的胃癌,難道就毫無征兆嗎?答案是否定的。 早有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患有或輕或重的胃部疾病,在胃鏡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慢性淺表性胃炎。不過,只要治療得當、注意飲食調節,胃炎是可以控制或治愈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可逆的。 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從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到胃癌。有50%的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人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的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會演化為腸化生,又有8%的患有腸化生的患者......閱讀全文
什么是幽門螺桿菌?其是如何誘發胃炎,甚至胃癌的?
1982年,來自澳大利亞的兩位科學家: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在人類的胃里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細菌,隨后他們深入研究后發現,這種細菌會引發胃炎,即讓患者出現胃部炎癥;當時這種觀點并未得到臨床醫生的認可,為了說服懷疑的人,研究者利用這些細菌感染了自己,隨后他患上了胃炎。
腹脹三個月以為是胃炎 21歲女孩基因突變胃癌晚期
來自浙醫一院、浙醫二院、省腫瘤醫院、省中醫院、杭州市一醫院及杭州市腫瘤醫院等采樣醫院的統計,上周共確診癌癥患者649例,比前一周略有下降;男性323人,女性326人。本周最小癌齡是9歲的骨肉瘤患者;最高癌齡是兩位86歲老人,分別患上了前列腺癌和結腸癌。 惡心、腹脹以
胃液分析-胃炎
測定基礎胃液分泌量(BAO)及組胺試驗或五肽胃泌素后測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斷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廣泛而嚴重的慢性萎縮胃炎胃酸降低。
消化內科醫生:擺脫胃癌“發現即晚期”的魔咒
近年,胃癌發病呈以下特點。一是年輕化趨勢日益顯著。近5年,19歲~35歲青年人的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遺傳因素,飲食不規律、睡眠嚴重不足、工作壓力大,都是造成年輕人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二是男性患病比率高于女性,大約是2:1。三是早期診斷率低,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足10%,遠低于日本的7
胃癌治療
在中國,胃癌是常見癌種之一 。2020年3月,中國迎來首個胃癌免疫療法——百時美施貴寶(BMS)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它被NMPA批準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這一獲批突破了中國胃癌治療“后線缺藥”的僵局,對于重振晚期胃
如何解讀胃鏡病理報告?
引言 患者拿到病理報告,常常是一頭霧水,慢性炎癥、萎縮、腸化生、不典型增生、癌疑,都是什么意思?現就胃鏡病理報告初步解析。 一 、 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過去稱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就是沒有萎縮的慢性胃炎。反映了胃黏膜淺層有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而深層的胃腺體正常。根據炎癥細胞浸潤程度
幽門螺桿菌:胃癌重要致病因素
?《幽門螺桿菌在胃癌發展進程中作用的10年隊列研究》揭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北京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馬峻嶺副研究員等撰寫的該論文,日前獲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學術會議惟一優秀論文一等獎。 ??? 馬峻嶺等在對2469名觀察對象進行的10年隨訪分析發現,這期間共有5
簡述慢性胃炎病因
(1)生物因素 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為幽門螺桿菌,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2)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胃炎的發病與免疫因素有關,患者血清中能檢測到壁細胞抗體。 (3)物理因素 如過冷或過熱食物、粗糙食物,濃茶、濃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對胃黏膜的長期刺激,可導致胃黏膜反復損傷
急性胃炎病因介紹
可分為外因性和內因性兩大類。凡經口進入胃內的如細菌、藥物、毒素、腐蝕劑等,均屬于外因。凡致病因子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播散至胃壁者,稱為內因。 (1)理化因素 濃茶、濃咖啡、辛辣食物、烈酒、過冷或過熱食物、粗糙食物等均可損傷胃黏膜,破壞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炎癥。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某
怎樣預防小兒胃炎?
早期去除各種誘發或加重胃炎的原因,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減少壓力,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加強鍛煉。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注意營養搭配。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積極治療口腔、鼻咽部慢性感染灶,少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就幽門螺桿菌而言,從調查情況看出人與人是主要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