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
從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15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志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 量子糾纏是奇特的量子力學現象。通俗地說,兩個處于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遠距作用”。 量子糾纏分發,就是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于兩地。這尤其適用于保密通信,在此基礎上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信息安全“終極武器”。 潘建偉對新華社記者說:“這項工作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科學》雜志在一份簡介中將這項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工作稱為“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論......閱讀全文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量子衛星來啦,瞬間移動還有多遠?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 啥是量子?簡單來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量子世界中有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
量子衛星:史上最大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為了量子衛星實驗,他們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實驗室。 潘建偉說,從量子衛星到地面跨度為500公里,地面站之間相距1200公里,據他所知,這是國際上跨度最大的單個實驗室。 中國利用已有的四個天文臺站接受衛星信號,以節約成本。他們的
中科院檢查量子衛星工程進展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一行赴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檢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等工作進展,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負責人等陪同檢查。 相里斌聽取了工程副總指揮龔建村關于量子衛星工程總體研制情況匯報、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關于量子衛星工程衛星系統研制情況匯報、科學應用系統總指揮朱長飛關于
量子衛星:科學與實用的雙重“呼喚”
2011年,中國科學院論證并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2011年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正式立項。鑄劍五載,如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工程總體與六大系統 根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項目設置了工程總體和六大系統。 工程總體負責制定工程研制計劃,編制工程頂層文件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發射 量子通信有望“全球通”
2016年,天空中將會多出一顆耀眼的星,而它就是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前面的攻關試驗都已經做完了。”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彭承志說,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如期發射。 這意味著,量子通信將具備覆蓋全球范圍的能力。“不過,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一顆低軌衛星,只能在晚上進行量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
理性看待對量子衛星的不同聲音
近日我國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呈刷屏之勢,火遍了科技圈和互聯網,在媒體報道我國又取得了科技上的一大跨越時,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比如某大學數學老師就從數學角度質疑量子衛星通信原理上的可行性,也有人懷疑如此重金砸下去只換回幾篇論文值不值的問題。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有質疑特別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