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8-18 15:29 原文鏈接: 量子衛星來啦,瞬間移動還有多遠?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

      啥是量子?簡單來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量子世界中有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著名的“薛定諤的貓”理論曾經形象地將之表述為“一只貓可以同時既是活的又是死的”。一個是量子糾纏,類似孫悟空和它的分身,二者無論距離多遠都“心有靈犀”,當兩個微觀粒子處于糾纏態,不論分離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量子態做任何改變,另一個會立刻感受到,并做相應改變。

      8月16日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那么,量子衛星都來了,“瞬間移動”“信息絕密”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1世界上真的有“絕對安全”的通信嗎?

      這得先說說通信中信息是如何被竊取的。傳統光通信是通過光的強弱變化傳輸信息。從中分出一丁點光并不影響其他光繼續傳輸信息,測量這一丁點光原理上就能竊取信息。

      量子通信則完全不同!竊聽者如果想攔截量子信號,并對其進行測量,將不可避免地破壞攜帶密鑰信息的量子態。根據量子“測不準定理”,這種破壞必然會被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所發現。

      是否可以不破壞傳輸的量子態,只截取并復制,再繼續發送?這已被“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完全排除,于是也就保證了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

      2“量子態隱形傳輸”意味著能實現《星際迷航》里的瞬間移動嗎?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基于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的特性,就是甲地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可以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還原出來。其實傳輸的是粒子的量子態,而不是粒子本身。這種狀態傳送的速度上限仍然是光速,也不是“瞬間移動”。

      現在,在光子、原子等層面已經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電影里“大變活人”在原理上是允許的,但目前還遠遠做不到。因為科幻電影里人的傳送,不僅需要把人的實體部分的大量原子、分子傳送,并且需要嚴格按照原來的相對位置重新排列起來,更何況重現意識和記憶就更復雜了。

      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也許未來我們還是可以實現人的量子隱形傳態,到那時星際旅行就不是夢啦。

      3將來會不會像《變形金剛》里一樣,機器人被裝上量子大腦,從而取代人類?

      所謂量子大腦,其實就是當今正在研制中的量子計算機。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會對人工智能起到極大的幫助,在數據搜索、分析和處理方面提供遠遠超過目前經典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機器人都是預先設置好程序的,而人是有意識和自由意志的。研究發現,人腦中的思維機制與量子疊加、量子糾纏或許存在相似之處。所以也有學者認為,未來可望創造出與人腦一樣運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真到這種程度,機器與生物之間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這目前還只是一種暢想,未來究竟怎樣還得拭目以待。

      4量子技術什么時候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量子通信目前已經實現在金融、政務系統等中的應用。要讓每個人都用上,樂觀的話需要10到15年。這需要對網絡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還涉及到標準制定。到時候,個人的網上銀行、手機支付、信用卡等就再也不怕被盜號,“棱鏡門”那樣的泄密事件也不會發生了。

      而量子計算目前仍然處于基礎研究的階段,前進道路上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知道在二、三十年的時間內能否實現初步應用。一旦取得進展,其意義將是極其重大的。

      5量子科學和技術究竟將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量子科學和技術其實已經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目前正在廣為使用的計算機、手機、互聯網、時間標準和導航,包括醫院里的磁共振成像等等,無一不得益于量子科學和技術。

      用發展的眼光看,隨著微納加工、超冷原子量子調控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將能夠制備出越來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強大的各種人造量子系統。例如包括量子計算機芯片在內的各種量子電路,其功能和信息處理能力將遠遠超過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經典芯片,并且更加節能;再如可望制備出達到量子極限的能量收集和轉換器件,將引發能源變革;也有望大幅提升對時間、位置、重力等物理量超高精度的測量,不僅實現超高精度的潛艇定位、醫學檢測等,也將加深對物理學基本原理的認識。

      總之,量子科學和技術的廣泛應用最終將把人類社會帶入到量子時代,實現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安全的數據通信,以及更方便和更綠色的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

    過去10年的重大裝備:拓展人類探索視界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2016......

    印娟:與量子“糾纏”的女科學家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觀測站,小雨初歇。印娟透過望遠鏡,在重重疊疊的云縫里捕捉到一點亮光。那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當時‘墨子號’離開地面將近48小時......

    “墨子號”何以激起空間量子科學熱潮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權威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據了解,由于在遠距離量子通信特別是“墨子號”......

    “墨子號”實現1200公里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

    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

    實現瞬間移動,或許需要這些特殊前提

    瞬間移動已經在科幻小說中存在了100多年。而且,誰沒幻想過閉上眼睛或是進入某個儀器,就能瞬間到達目的地呢?但是,瞬間移動真的可行嗎?如果可行,為什么到現在都沒能實現瞬間移動呢?幾種瞬間移動的方式如果你......

    再發Science!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利用“墨子號”進行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

    墨子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

    “墨子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

    “墨子號”成果入選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網站公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

    “墨子號”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12月22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主導完成的“墨子號”衛星完成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以“衛星量子密碼”為題報道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