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隱患點多等情況,為提升防治地質災害重大安全事故的科技支撐能力,6月下旬,由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聯合貴州地質工程勘查設計研究院、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建的貴州省山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啟動建設。 中心由貴州省科技廳批準建設,主要目標是,搭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通過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人才團隊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全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水平,構建安全、高效、生態的山地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體系,為政府、地勘單位、同行企業、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設備共享、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服務。 三年建設過程中,主要圍繞山地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以突破行業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出發點,重點在山地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技術、監測預警預技術、生態治理技術、應急處置技術等關鍵技術開展攻關,探索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建設能實現技術、經濟、人才良性循環,技術可工程化應用的研......閱讀全文
一、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的實踐意義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出現在上個世紀中后期,是工程地質的一個分支,我國從上個世紀70 年代后期逐漸開始重視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孫廣忠院士等作了大量的工作。進人21 世紀,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啟動,修建的鐵路、公路將明顯增多。由于隧道長度、埋深等各方面
國土資源系統專家分析認為,舟曲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面臨優質耕地滅失多、城關鎮建設用地受損嚴重等嚴峻形勢的挑戰。 記者24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為落實國務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指導協調小組關于抓緊災區恢復重建規劃前期工作要求,國
記者從近日在京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術會議上了解到,僅2008~2012年,全國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 2萬起,因災死亡近百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0多億元。“5年來的地質災情很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在會上表示,當前地質災害防控的重點任務可以概括為“深入查、全面防、重點
自然資源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正式發布。全文如下: 第一條 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自然資源部是國務院組成部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經過近5年建設,日前通過驗收。 實驗室依托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建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擁有成員15名,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 作為我省地質災害研究、防治領域的“龍頭”單位,該實驗室在地質災害的機理、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尤其在全省地質災
8月23日,重慶市工程安全及地災監測預警研發中心成立暨水江實驗區啟動會議在渝召開,中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詹文龍出席會議并講話。 重慶是我國地質災害的重災區。為推進“安全保障型城市”和“平安重慶”建設,為政府安全決策提供服務平臺和決策依據,重慶市安全技術監督局迫切
5月17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主任李鐵鋒表示,隨著雨季的即將到來,災區救援隊伍和撤出人員應當選擇開闊的地方駐扎,同時,救人任務結束之后,相關部門必須把整個重災區或地震影響區的地質條件、次生災害的情況調查清楚,對其危險性、穩定性做出評估,然后再進行災區重建工作。 搶險救災: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電 (記者 阮煜琳)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今天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顯示,今明兩天,四川地震中心附近的北川縣、茂縣、汶川縣、理縣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須加大地質災害防范力度。 預計,今明兩天,四川地震中心附近的北川縣、茂縣、汶川縣、理縣和川東南、云南東北部和西部、貴州西部和
12月3日,我國首個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貴州大學揭牌。 據了解,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自2012年5月開始建設以來,根據學科特點和技術優勢,結合貴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實際,“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立足科研特色,確立了巖溶地質環境和巖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2009年以來,三峽工程已經進行了3次175米試驗性蓄水,據國內外水庫建設的普遍規律,新建水庫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內將集中產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非常嚴峻,大約10萬人將面臨搬遷。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庫區
11月22日,依托江蘇省地調院建設的國土資源部地裂縫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南京通過驗收正式掛牌,將成為江蘇省重要的地學科研中心與服務平臺。 自2012年5月批準建設以來,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致力于地裂縫成因機理、監測技術、模型模擬等前沿基礎科學及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相關研究;通過
小江河床因泥石流頻發而淤塞,不遠處就是東川城區。 一個巨大的塌陷坑離元寶村委會深溝村民小組一戶人家不足百米。 四五年間,10余米深的山谷就被泥石流填平。 長達兩千多年的采銅史,在昆明市東川區1859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留下了大量采空區、塌陷區和地質災害隱患區,6.5萬群眾需要搬遷
山西省日前出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方案和計劃”),將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突出位置。 再次明確節能減排目標 方案和計劃提出,到2015年,山西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節能減排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考察采煤塌陷地整治情況時,夸贊賈汪區轉型轉得好,現在是“真旺”。這夸贊背后,是百年煤城賈汪生態修復蝶變的故事——將采煤塌陷區治理打造成湖闊景美的濕地公園,讓“一城青山半城湖”成為現實。而促成賈汪“破繭化蝶”的神來之筆,是江蘇正在探索實踐的“礦地融合”
國土資源部對其制定的《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辦法,包括地下水環境等在內均在該部的監測范圍之內;辦法同時明確,該部不允許擅自公開地質環境監測信息。 辦法稱,國土資源部正在逐步加強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目前,該部已經開展了地下水、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等地質環境監
今年第22號臺風“山竹”已減弱為熱帶低壓,不過,“山竹”帶來的大風和降水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目前,廣東、香港等地正在積極開展善后工作、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廣西全力應對、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云南嚴陣以待、重點防范暴雨及其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今年第22號臺風“山竹”17日14時減弱為熱帶低
9月5日上午,云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杜筑華做客金色熱線,對聽友網民關心的征地補償標準、農田違規侵占、地質災害防治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2013年起每年投入20億防治地質災害 “有個說法是云南‘無災不成年”,地質災害防治是云南國土工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網友關心的云南地質災害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印萍表示,應該從國家層面加強地質工作,強化海岸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推進生態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就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出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部署了九項重點工程,這是支撐自然資源部履行好地質災害防治
有關專家指出:極端天氣氣候與三峽大壩無關,三峽大壩對周邊地區氣候影響微不足道。 近幾年來,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地質災害增加,中國西南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此類事件,如2007年7月川渝特大暴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等。不時有個別人把這些災害事件與三峽工程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地質特殊,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僅2017年全國發生地質災害7000余起,造成300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防范滑坡等地質災害,提升我國滑坡災害實時監測能力,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2
金沙江上游云南境內的泥石流溝 9月14日清晨,專家組一行從云南省東川市啟程,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傍晚抵達溪洛渡電站。同行的專家告訴記者:“我們一直沿金沙江而行。江邊道路更加險峻,一天的行程無法抵達溪洛渡電站,只能選擇高速公路,雖看不見金沙江,但高速公路也是沿江而建的。”水電工程與生態
周生賢強調,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恪盡職守,全力以赴,扎實做好災區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為奪取抗災救災的全面勝利做出積極貢獻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今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會議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階段抗災救災環境應急工作。周生賢強調,
六個原因使其成為建國后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16日,茂縣縣城周圍的山體不時有塌方發生。 四川震情動態示意圖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是位鉆研各種地質災害的形成及防御的專家,如防治滑坡、山泥傾瀉、泥石流等。最近他的研究更打破了工程建設的局限,轉向研究地震成因,大膽提出天然氣積聚、瞬間爆發,釋出的能量才是地震的黑手。這個理論雖非石破天驚,卻是學術界與普羅大眾俱可熱議的課題。
從立項之初到建設至今,三峽工程始終與爭議相伴。 1986年6月啟動、歷時兩年8個月的三峽工程論證工作與可行性研究(簡稱“原論證”)對于該工程進入正式建設階段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焦點之一。 2010年12月17日,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項
工程勘察是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的體制下,工程勘察包括巖土工程、工程測量、水文地質和工程物探四個專業,其主要業務是為工程建設的規劃選址、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以及工程建成后的運營監測提供技術成果和技術服務。近20年來,隨著我國巖土工程體制的推行和對工程建設要求的提高,從業單位的
北川縣城,玉樹結古鎮,舟曲縣城。 三年間,三次特大自然災害將中國西部三個鮮為人知的城鎮印上世界大事地圖,成千上萬的人員傷亡也撼動了“地廣人稀大西部”的傳統觀念,引發中國決策者對西部新一輪城鎮發展的再思考。 今年8月以來,中國各地陸續啟動多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民政
①2013年1月,秦蘊珊題字于青島匯泉彎畔,科學與藝術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會合。②2006年,秦蘊珊與陳麗容,青島中山公園,櫻花樹下。③1994年,與博士們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陳麗容、秦蘊珊、翟世奎、石學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閻軍)2015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
4日,南昌市昌南大道與迎賓北大道交叉口附近路面突然發生塌陷,一輛過路小轎車被卡在洞口處。圖/新華社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25日發布的調查結果表明,近來媒體陸續報道的我國南方省區頻繁出現的“天坑”屬于一種地質災害,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日前通過了專家驗收。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中國地調局科技外事部、中國地調局水環中心等單位的相關領導共同為實驗室揭牌。 地質環境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部惟一從事監測技術研究與儀器研發的重點實驗室,2012年被批準列入第三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