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并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并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化學學會雜志》。 自1911年超導被發現以來,超導的研究成為凝聚態物理皇冠上一顆最璀璨的明珠。目前超導材料已應用在包括超導電線,醫院使用的超導核磁共振成像儀以及磁懸浮列車等各個方面。然而,盡管超導材料有很多的優勢,但由于目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超導溫度在零下100多攝氏度,成本仍然很高,難以大面積地推廣。因此,追求更高溫甚至室溫超導是物理學家們的夢想,也具有極高的實際價值。 “目前由于缺乏理論的支持,高溫超導的探索步履維艱。”論文第一作者、上海硅酸鹽所的碩士研究生潘杰表示,傳統的以弱的電-聲相互作用為前提的BCS理論難以解釋40 ......閱讀全文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并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并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